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侯立远的“文人觉醒”

    作者:汪明华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14版)

        一岛桃花 侯立远/绘

        侯立远的画第一眼看时感觉很复杂,既相融又冲击。仔细品味后,感悟更加鲜明——类似的景物、相近的构图,营造出“满目苍凉”,又暗藏“一片生机”。在读出更多“苦寒”的时候,却分明感受了“温暖与快慰”。这种差别在视觉上不可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隐藏在深处的艺术思维,确实令人无法忽视。在侯立远的画里,山水是“冷峻孤傲”的,但也不失“温润”;同样是高大的乔木,在侯立远的“眼”里,它们是“枯树残枝”,而在他的“心”中却已“枝叶繁茂”。这种复杂背后的意义与奥秘,我认为则是“文人画的时代精神”以及侯立远真诚的“艺术之心”。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概念。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山水精神的注重和表现,对于山水意境的营造。文人山水画可以说是具有深厚学养的文人,将自己的主观意趣表现在绘画作品上,更讲究整幅作品诗境、画境相统一,作品格调高雅、脱俗。他们用画笔体现了大自然人性化的生命情调,使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如果说忘情于山水之间的“心境”在高洁下面还隐藏了一丝“悲壮与无奈”,那么在侯立远的笔下,它已经有了十足的改变,再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全然成了对生活的馈赠和向自然的主动靠拢。在他看来,大自然中的山水与绘画艺术中的山水之美有着共通之处,而山水画之美之所以胜于自然之美,全在于它的哲学提升与美的升华,它是经过了审美剔除和艺术强化之后的产物。大自然中实实在在存在着众多的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奇特景象,让他感到惊奇。当这种心境与这些自然中奇异虚幻景象相遇的时候,艺术的火花一触即发。于是,侯立远吸取了自然中的养分,并融合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灵,孕育出了云烟缈绕、空旷悠远的水墨山水意境。

        对于这种艺术构思与精神,如今看来,显然更符合一个当代画家的真实体验,他的这种以“愉悦”的笔触写山水的创作思想,不仅出自无意的“真诚”,更出自有意的“智慧”。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一种人生境界。人通过和自然精神的交融,欣赏它,亲近它,歌颂它,领受和经历自然的美。透过这些貌似清、静、孤、寒的画面,感觉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山水合一。这是自然美与人工美共鸣之中的融合,侯立远透过对山水画的挚爱,把自然山水变成心中美的化身,从而达到山水与人两相融合的境界。

        如今,在侯立远的笔下,山更加“温润”“高大”,水愈加“欢畅”“深远”。这种新时代山水画作的文人精神正是现代人心境的绝妙写照。现代人栖身于钢筋水泥之中,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忙碌而紧张,对自然的向往时时被唤醒,让每个人心里都萌生出一个“田园梦”。但是“醉情于山水”只是暂时的放松和对生活的馈赠——更开阔、更博大的世界还在山的外面,那里才是希望的所在、才是真实生活的所在。当人们还在为文人画的发展与命运不断探索、思考、争论的时候,侯立远,这样一位正在崛起的画家,就这样有意无意地为文人画赋予了“时代特征”。可以说,这是他的“觉醒”,也是中国画的“觉醒”。

        (作者:汪明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