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破除读者走进图书馆的“无形门槛”

    作者:杜羽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1日 12版)

        现在,全国每年出版的新书有四五十万种,实体书店、网上书店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电子书更是海量涌现。对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获取图书资源并非难事,如何读书才是问题。图书馆作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图书、报纸、期刊资源,更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人们爱上阅读。把更多的读者请进图书馆,至关重要。

        作为公益机构,公共图书馆原本是没有门槛的。但在不少老百姓看来,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读书人、文化人正襟危坐、冥思苦想之地。正是这种无形的“门槛”,让一些人对图书馆望而却步。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图书馆,大多确实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不论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它们的建筑形式大多是规整、庄重的,色调大多是严肃、沉稳的,读者尚未步入其中,便有了敬畏之心,而走进图书馆大厅,摆放整齐的桌椅,排列有序的书架,不敢高声言语自不必说,举手投足都会小心翼翼。

        最近频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最美图书馆”“最孤独图书馆”,不仅“颜值”比一般的图书馆大为提升,而且从场馆设计到馆内布局都大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虽然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仅仅是为了一睹“最美”“最孤独”的真容,拍上几张有个性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分享,但只有先把读者请进来,才有把读者留下来的可能。

        公共图书馆有为政府、科研服务的功能,更承担着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使命。图书馆不仅要给学术阅读提供场所,而且也需要为大众阅读开辟空间,以更舒适的环境吸引读者,以更活泼的形式引导阅读。几年前,杭州图书馆不拒流浪汉、拾荒者入馆,社会各界为之称赞。近几年,一些城市陆续推出深入社区的“迷你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等,百姓广为受益。这让我们看到,破除图书馆“无形门槛”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贴上“最美”“最孤独”之类的标签。

        近些年,图书馆人在不懈地推广一种新的理念: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借书、读书、还书的场所,而且还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家可以在里面听音乐、听讲座、看展览,参与各种与“图书”关联不大的文化活动。或许是以往的印象太过根深蒂固,这种新的理念尚无法彻底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知。图书馆向公共文化空间转型,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基础。“最美”“最孤独”就是为营造更为优质的阅读空间所做的尝试。

        (作者:杜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