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报道】
12月6日,太原规划网公示《太原市市域空间总体规划(2016-2035)》,根据规划,建设新型产业基地与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型城市成为太原未来转型发展的核心方向。
两年多前的2015年6月,太原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首批示范城市,曾引发社会热议。因为曾经说起太原,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煤和醋。作为老工业基地,太原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几年,太原正在慢慢发生转变,不经意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头衔已经悄悄印刻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名片上。摘掉了煤炭“帽子”,戴上了创新“桂冠”的太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近期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调研。
1.产业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
今年1月,一则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疯转——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成功研发“笔尖钢”,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结束我国圆珠笔长期的缺“芯”之痛。太钢集团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说,笔尖钢其实仅仅是太钢研发生产的众多新产品中的一个,2016年,太钢高端产品研制步伐明显加快,相继推出了十余种打破国外垄断的新产品。
2016年10月,太原重型机械集团与中国铁建重工合作制造的山西省首台“龙城一号”直径6410毫米土压平衡盾构机成功下线,意味着太重集团成功进军盾构机市场,这是太重集团以创新促转型的又一重要成果。
今年11月18日,太原市政府、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中科曙光、中科院大气所正式签署《中国科学院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山西先进计算中心暨计算科学产业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太原市合作建设山西计算科学产业基地,共同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升级。
从“笔尖钢太钢造”,到太重集团攻克盾构机多项关键技术,再到建设山西计算科学产业基地,太原的产业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近年来,太原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题,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编制完成了煤机、煤层气、煤化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纯电动汽车等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出台了《太原市关于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金融振兴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落实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坚持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不断积累。
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太原市专门设立了2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传统产业先进产能占比不断提高,太钢铁路用钢、双相不锈钢等3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太钢集团循环流化床锅炉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智奇铁路设备公司形成5万对年总装和检修能力,国内动车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
作为老工业基地,太原市积极转变增长方式,狠抓节能降耗,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31%。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今年前三季度,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0.3%。开展“煤改电”试点,对1.6万户城乡居民采暖实施改造,全面完成10台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作为老工业基地,太原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由2012年的119户增加到目前的170户,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000多项。
经过几年精心打磨,原本端在太原手里的那只传统产业“老饭碗”,正在告别从前的“傻大黑粗”而变得光鲜亮丽。目前,太原市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2年到2016年,太原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由62.8%提高到90.2%。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由53.2%提高到6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32.5%提高到51.8%。目前,太原市正在谋划设立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以项目建设集聚发展动能,增强发展后劲。
2.“双创”幼苗在这里茁壮成长
3秒杀死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既能清洗创口,又能饮用。今年5月,山西甲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一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书,标志着公司的消毒水打开了美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大门。
“能喝的消毒水”是在第三届太原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中脱颖而出的。从2015年开始,太原青创赛已举办三届,通过“辅导+竞赛”的模式选拔优秀青年创业项目,并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对优秀创业项目予以持续帮扶。
“青创赛”是太原“双创”的一个亮点和品牌,从这里能够感受到老工业基地对“双创”的渴望,能看到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精心培育和呵护,“双创”的幼苗正迅速成长壮大。
“双创”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太原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创新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太原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等26个政策措施及指导办法,深入推进政策松绑、管理松绑、政务松绑和减负松绑,2016年以来,全市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际享受税收优惠总金额4.48亿元。同时,太原市强化资金扶持,近三年示范期内,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预算将达到22亿元,市级配套达12亿元。
“双创”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转变。太原以改革创新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为三大抓手,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市场主体活力、创新源释放速度。太原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集群注册登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五个简化”“三个流程优化”,将新注册小微企业的审批数全部下发县(市、区)审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太原科技大市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小微企业提供多种特色科技服务。
“双创”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太原市设立政策性担保扶持资金及风险补偿资金,为初创期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拨付6000万元设立了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助保贷”为主要形式,为成长期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同时推出“共赢联盟”“助力贷”等“类助保贷”融资产品。截至2017年10月,市级“助保贷”为875户企业解决融资24.6亿元。
“双创”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太原市搭建综合服务平台、行业服务平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有效整合、开放服务资源满足创业创新需求。目前,太原市及所辖10个县(市、区)本级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已基本到位,全市105个街道(乡、镇)建立创业服务指导站,535个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窗口,占社区总数的85.6%。全市建立创业服务窗口599个,配备工作人员947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短短两年多,“双创”已在这块老工业基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育壮大了一批活力满满的小微企业。今年前10个月,太原市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06.9亿元,新增从业人员7.32万人,拥有授权专利3406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7.6亿元。小微企业在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改善经济生态的重要力量。
3.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保
作为老工业基地,太原既要端着“老饭碗”,又要找到“新饭碗”,出路只有一条: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对此,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罗清宇的态度十分坚决。“太原将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老饭碗’和‘新饭碗’关系,统筹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延长产业链;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智能手机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风电和碳纤维等重大转型项目建设。”他表示,太原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切实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太原市已经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大专项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了包括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和增长质量四个方面的专项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开发区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研发投入强度、创新平台建设、环境质量、资源消耗、居民收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内容,切实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凝聚到创新驱动上,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到转型升级上。
今年10月1日,承载着太原人60年美好记忆的迎泽公园再次开放。拆除经营性项目,还绿于民,绿化面积占到全园总面积的80%以上,市民啧啧称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太原扎根,坚持环境质量改善优先已经成为这里的常态。
关停包括太化、煤气化、狮头水泥等8个大型重污染企业在内的301家污染企业,涉煤和水泥行业基本退出主城区,集中供热新增扩网面积1.56亿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太原组织开展“铁腕治污”空气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大会战,制定出台秋冬天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53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黑臭水体一直是太原市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对此,太原市全面启动19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今年年底前基本消除市区范围内的黑臭水体,百姓期待的水清岸绿的日子将不再遥远。
如今,春天到西山赏樱、冬天到东山滑雪成为众多市民假日休闲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市内各大公园持续开展的“一园一品”活动,四季有景,令人赏心悦目。8292辆纯电动出租车、4.1万辆公共自行车也成为流动在大街小巷里的风景。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太原正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愿景就在眼前。
(本报记者 杨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