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
初冬,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肖门村,播种不久的麦田,千亩沃野尽染绿。
“读了十九大报告,我对种粮致富更有信心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田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云峰说。目前,肖云峰在肖门村共流转土地565亩,其中300亩种上了优质强筋小麦。
以前,肖云峰对农业投资是有顾虑的:如果承包没有延期,只能签七八年合同,可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小则没收益,投入大则害怕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同样,流转土地的农民心里也“打鼓”:承包期快到了,如果耕地流转年限短,肯定会拉低租金。更怕经营主对土地的短期“掠夺式”使用,比如施肥和用药过度,导致耕地地力下降。
十九大召开之后,会议精神如声声号角鼓舞人心。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广大干部群众立足不同角度学习报告,谋划未来发展。
“现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农民的土地更值钱了,我也可以长久规划农业经营,少喷农药,多施有机肥,购买更多设备,改善农田设施,推广新的耕作模式。”肖云峰说,政策稳定了预期,他可以放手投资了。
除了种好普通粮食作物,肖云峰牵头的合作社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了水果玉米、香蕉红薯、有机花菜等特色农产品,还搭配种植了中药材白术。其目标就是向产业结构优化要效益,完成农业生产从异地到多元的转型。
得益的不仅仅是肖云峰。走进沈丘县杜庄村,在村民杜北北占地18亩的草莓生态园内,8个大棚整齐排列,6个种草莓,两个育草莓苗,他一年差不多能挣30万块钱。
“当前,农业发展已成为技术活儿,要想向土地要效益,思路很重要,政策更重要。以前老怕土地有变动,好多研发时间长、推广见效慢的新品种不敢种。现在妥了,新政策给俺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和平台,觉得种地更有奔头了,务农更有劲头了。”杜北北说,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后,他计划再建8个大棚,增添草莓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扩大品牌宣传,真正将草莓产业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