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蜀盐说》中的民族审美意蕴

    作者:赵泓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9日 16版)

        【读书者说】 

        中国历史上,盐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商品,它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曾数次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正如《蜀盐说》小说中的县令肖斋所言“盐是江山社稷,盐是天下基石”。

        《蜀盐说》虽是以大英卓家庄的农民为主人公,以卓筒井的发明为故事主线,但关注的却是当时的贪腐问题、民生问题以及国家政策,使作品高度上升到了民族、国家的未来发展层面。小说描写了以成都盐茶道布政使吕武为首的贪官污吏的种种劣迹:掌控蜀路盐茶征收、调拨、课税的生杀大权的吕武,贪污腐化,他的书房没什么书,却摆满了各种古玩,地方盐务吏来求盐,不管是不是该划拨都要先奉送足够分量的银两或古玩;长江县盐务吏徐长久与大英官盐井场主田横才互相勾结,强迫农民去盐场工作,忽视盐场岩壁漏水等危险信号,最终酿成盐井塌方、近百名盐工命丧黄泉的惨剧;田横才经营的官盐铺恣意涨价,短斤少两,将盐卖出天价,小说中张铁匠愤然地说“田家盐铺的盐价一天涨三次”。在这样苦难的岁月中,大英场的人们顽强地生活着,他们勇敢坚强、智慧创新,始终保持着美好的情怀和可贵的品质,最终苦尽甘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性格特征都通过小说情节显现了出来。

        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传统是以救济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样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屈原,他苦谏触怒楚王,被逐出郢都,流放之际仍记挂祖国及人民,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在小说《蜀盐说》中,体现这一民族精神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北宋大学士苏轼。这位出生蜀中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虽年少及第却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淡然心态,写下许多传世名篇,其中不乏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记录历史的作品,如他的杂记《蜀盐说》就详细记录了当时蜀中“筒井”的制作和取盐过程,文中写道:“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圆刃凿山如碗大,深者至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据考证,苏轼所描述的“筒井”与大英卓筒井完全相同。

        《蜀盐说》还具有中国古典美学风韵,带有诗性的民族审美意蕴。

        一是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如大学士苏轼来到长江县城,在船头吟诵《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表达了游赏中欢快、闲适的心境;长江县县令肖斋忧虑长江县民生疾苦,经常借诗抒发忧思,如他得知卓家庄盐井出盐卤后,喜忧参半,喜的是百姓终于可以吃上盐了,忧的是他支持百姓私打盐井终将被牵连,不知盐井能否被发扬光大,他引用了贾岛的《长江题》来表达苦闷之情;苏轼来到长滩寺,看到削发为僧的肖斋在枫叶上题写“民生”,苏轼先引用贾岛的《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然后仿照这个格式即兴作了一首,“二字三年功,民生在心中,桐叶胜宣纸,不赏枉书翁”,彰显了肖斋的情怀,增强了小说的诗意。

        二是景物描写富有诗意。如对卓家庄的描写,“卓家庄的东面是一片竹海。竹林像一座绿色的宫殿,由千万个修长挺拔的圆柱子撑起来。竹林里鸟儿多极了,它们能同时唱几十支不同的歌。卓童独自一人在林里徘徊,一阵晨风吹过,叶尖的露珠珍珠般滚落下来,像下了一场小雨……霞光透过枝丫的缝隙,筛子一样漏在林子里”。在这里,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烘托了人物内心,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诗意氛围。此类描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写灵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寺庙依山而建,临江而立。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幽静怡然”,寥寥数语,一个千年古刹跃然纸上。

        三是对民俗的描写。小说中展现了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比如,卓家庄吃不上盐,族长天天三炷香,求祖先保佑,“老族长跪地拜祭,嘴里念念有词……祈祷完毕,匍匐在地,又是一连三个响头”。无奈之下卓家庄准备打井,确定好地址后,先举行祭拜地脉龙神的仪式。在打井过程中,出现了天然气,无意间被火石点燃,火龙从井口腾空而起,大家以为惊了地龙,于是族长带头,大家一起祭拜。这些民俗的描写不仅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风情,还增添了作品的诗意。

        (作者:赵泓,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所助理研究员)

        《蜀盐说》 刘裕国 著 四川民族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