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薪传十载 点亮心中的文化自信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见习记者 王忠耀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8日 04版)

        12月15日,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在广州举行颁奖仪式。包括本报记者李韵在内的十位杰出个人和十个团队,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传播文物知识与理念的心路历程。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为自己也为他人点亮心中的文化自信。

        12月15日,阴冷的天气让即将迎来冬至节气的羊城广州有了些许寒意,但在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颁奖仪式现场,获奖者们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和传播文物故事的不悔付出,却让人们心里暖意融融。一位与会的领导发自内心地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温度的活动。”

    1.别样的“文物”人生

        去年,一部以西藏古格王国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在西藏、陕西、河北等多地轮番上演。作为国内首部古格文化题材情景剧,这部主要由阿里当地农牧民和民间艺术团员担纲,浸透着浓厚阿里文化的大戏,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在《梦回古格》成功的背后,是该剧导演、本届“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年度杰出人物奖获得者俞江的倾情付出。怀着对西藏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喜爱,俞江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河北文化援藏干部,并将保护、传播阿里的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妻子女儿也相继成了雪域高原的一分子。这个燕赵汉子,在地广人稀环境恶劣的高原,将一支保护文化遗产的火炬高高擎起。

        2012年2月,在武汉国棉一厂,发现了一块1912年汉阳铁厂纪事碑。后经文化部门协调,纪事碑最终入藏武汉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让这件湮没于民房中多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的,就是当时正在寻访工业遗迹的“人文武汉学会”会员。“虽然学会成员们来自学术界、新闻界、教育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线上传播、线下寻访等方式,发现、保护、传播武汉的文化遗产。”人文武汉学会副会长侯红志告诉记者。

        本届评选共涌现杰出个人和团队各10个,除了俞江和人文武汉学会团队,还有20年坚守文化遗产报道一线的本报记者李韵,义务讲解14年、把文物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张鹏,扎根新疆基层的“文物萨克森(蒙语,即‘保护神’)”尼·葛丽,致力于用新媒体传播考古知识、微信公众号“挖啥呢”的创办者奚牧凉,全国唯一的小学博物馆老师申珅,聚焦文物、创作微电影的七旬草根李敦伦,24个春秋守护百余座古墓无一受损的护墓队长王方哲,20年痴心不改、收集民俗文物捐献国家的村民吴建明、倾其所有为秦巴山乡留“底片”的农民曾和林等10位杰出个人,以及长城小站、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团队、中国文物出版社、广东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团队等10个杰出团队。

        一个个平凡的名字,一段段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带给人们的是一次次深沉的感动。

    2.“薪火”精神 十载传递

        “10年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推出了‘薪火相传’评选活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回顾了“薪火相传”评选活动走过的10年历程,并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心中的“薪火”精神,“一根柴火很快就会烧成灰烬,但火种还在,会把另外一根柴火点燃,一根接着一根永不熄灭。”

        “薪火相传”评选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品牌项目,用以表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坚持面向社会,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现、彰扬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奉献精神和重要成果,是十年来“薪火相传”活动不变的初衷。尤其是自第八届以来,“薪火相传”活动每年都定位于不同主题。从“传统村落守护者”到如今“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活动关注的领域更广,聚焦的精度更高,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力也更强。

        十年来,“薪火相传”活动通过面向社会各界寻找那些以不同方式传播文化遗产价值与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他们的精神,传扬他们的事迹,也带动和激励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3.一颗火种 点燃激情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各类文物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沧桑见证和传承载体,对文物的更好保护和合理开发,当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公众的广泛参与必不可少。

        “我认为相较于专家学者们的努力和付出,呼唤社会大众更加广泛参与到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当中,是更为根本和基础性的工作。看到一位位获奖者的事迹,我对文物保护中普通人参与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新时代的“长城守护者”——长城小站负责人张俊向记者表示。张鹏对扩大公众参与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深有感触,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一个孩子影响三代人——他自己,他父母以及他的孩子。“我们做的是一件种树的事,树现在还在长,我们可能享受不到阴凉,但这代孩子和他们的下一代一定可以。”张鹏说道。

        正如励小捷所说:“目前我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参与的人还不太多,也做不成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根柴火,我点燃你,你点燃他,在薪火相传中,点亮的是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点亮的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民族精神。我们相互尊重,砥砺前行,让中华文明之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本报广州12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见习记者 王忠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