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晓东)12月16日,一场四川省阿坝州壤塘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古镇举行,59位年轻觉囊唐卡画师历经近8年的历练,用毕业作品震撼了观众。壤塘县创造的非遗传承方式和文化精准扶贫方式获得钱文忠、沈卫荣、谢继胜等一大批知名文化学者的称赞。
壤塘地处川甘青三省接合部,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藏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两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座,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代表性的觉囊文化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标志。
从2012年起,壤塘从扶持藏戏演出开始,然后逐步扩大到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觉囊梵音、传统服饰、川西北民歌等,目前已逐步建立起26个非遗传习所,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和投入。
在传习所建设过程中,壤塘摒弃过度商业化模式,保留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注重体现珍藏性、观赏性和宜居性,着力突出本地化和生活化,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制定了《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规范化建设意见》,促进了传习所规范有序。目前,壤塘传习所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已建立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两个。
壤塘冬天漫长,为让非遗传承者有更多学习时间、有更广阔的视野,从2016年起,壤塘将9个非遗项目放在上海成立传习基地,走出了创造性、创新性继承转化的新路。
上海传习基地金泽公益社社长梅冰巧介绍,金泽公益社组织一批对绘画有兴趣的孩子从画布处理、颜料处理等基础学起,经过壤塘、上海金泽两地近8年的学习,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深厚的唐卡绘画基础,成为壤塘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将以“画师”的身份开启自己的唐卡生涯。这批学生的优秀才华已经引起故宫博物院的注意,有望参与未来故宫唐卡的修复和临摹工作。
目前,壤塘正在着力建设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并通过“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吸收富余劳动力加入传习所学习并制作各类非遗文化产品。在壤塘县宗科乡,从事“壤巴拉”石刻艺术品制作的超过70户,通过销售石刻产品,年均收入达两万至十万元。49岁的壤塘石刻省级非遗传承人斑玛罗尔伍是其中一个。斑玛罗尔伍家住壤塘县茸木达乡洞窝村,20多岁时就开始学石刻。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洞窝村280多人就有20多人学会石刻技术,最小的年龄只有18岁。目前,他的石刻产品远销北京、浙江等地,一年有1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