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追寻一种精神的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11版)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本报记者 周官正摄/光明图片

        来自河南的游客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边留影。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革命摇篮井冈山新貌 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宁夏固原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 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陕西延安中共七大会址 本报记者 周官正摄/光明图片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的五大书记铜像 曹永刚摄/光明图片

        今年秋天,龚天鹏的第九部交响曲作品《启航》在他生活的城市——上海,奏响了。这位1992年出生的青年作曲家,10岁出国留学,直到21岁学成归国,虽对故土怀有深切的情感,但在写作这部作品前,对“党的诞生”这段历史并不特别熟悉。

        一次次踏访城市各个角落的红色地标,到弄堂深处“收集”市井声音……龚天鹏用音乐触摸城市的红色脉络,为宏大历史的庄严起点造像,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当代青年对这段历史的回望。这样一次与城市和历史的精神对话令龚天鹏感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任何时代都有现实意义,每个人都是改变国家的一分子,青年尤当奋发。

        行走在城市中,这样的回望和寻觅每天都在发生——有时,也许只是伫立街头任思绪飘一会儿;有时,也许是不经意间遇到一幢建筑,读到一句话,便有种子落入心田,悄然萌芽。就在位于上海兴业路的一大会址纪念馆,无数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完成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仪式,入党、入团、入队等宣誓活动,抑或只为完成一次近乎神圣的探望。今年以来,一大会址纪念馆就已迎来超过75万人次的观众。

        回望一种传统,寻觅一种精神,感悟一种力量。上海高楼林立,流光溢彩,但这座城市的底色从其诞生就是红色。作为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下被迫开埠的半殖民地城市,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部表现反抗斗争的书。

        先进生产力要素最早在上海集聚,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孕育诞生了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文化在这里输入与传播,从建党初期的《新青年》《共产党》,到宣传抗日救亡的《大众生活》,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译本到进步读物《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国际歌》翻译到《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无一不是在上海诞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阵地与重镇,这里孕育了众多“第一个”“第一次”——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第一部党章在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大事件与事业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开天辟地。这是这座城市的光荣与骄傲,也意味着特殊的责任与使命。

        启航,再启航,这座城市始终立于潮头。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成为城市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成为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从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成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敢为人先”这四个大字已经融进城市血脉。这座英雄之城,如今继续手把红旗,要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更能理解红色地标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它是绵延不绝的记忆,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它是一笔传之久远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澎湃动力,它的深处,蕴藏着城市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

        在嘉兴南湖的霞光里,水波荡漾,一条红船跨越九十余载,依然行进在无数人心中,接受着凝望与敬礼。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条江南水乡丝网船。小小的红船上,却有“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自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更有共产党人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领悟和践行。中国革命的航船在惊涛骇浪中成功到达彼岸,回望红船,初心不改。

        五百里井冈,一条崎岖小路徐徐伸展。从南昌城的震耳枪声到井冈山上的困苦坚守,中国革命一路艰难跋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道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上走出的这条小路,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集中体现。

        宝塔山下,延河水边。“党除了人民大众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延安的岁月尽管艰苦,却蕴含着最纯厚、最宝贵的情感,那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太行山下,滹沱河畔,一座静静的小山村见证了68载巨变。“共产党总是有赶考的那股子劲头,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西柏坡纪念馆里,人们热情地瞻仰当年留存的实物,仔细打量每一封信件、电报,追寻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足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告诫始终高悬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赶考,一直在路上。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红色地标中致敬历史,在红色精神的谱系里接受洗礼,叩问当下,人们向身边寻找精神的力量,以各自的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这力量,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