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呼应时代 回归价值

    ——文化类节目广受热捧赢得口碑

    作者: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容葶婷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01版)

        今年以来,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升温,与娱乐节目的“退烧”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消费迭代快速的综艺市场,文化类节目以“慢”的姿态逆生长起来——《中国诗词大会》领跑春节档,最高收视率破1;《见字如面》以台带网,单期网播量近千万;《朗读者》升温迅速,话题带动有力;《家风中华》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国家宝藏》讲述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馆藏国宝活起来。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人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

    传承传统文化是使命也是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近年来,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正是凭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地气”传播,真正与观众形成了共鸣,填补了观众在这个阶段的节目观看需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不少电视台都在做有益尝试。正在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将“高冷”的文物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感受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领悟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明年将在央视播出的文化类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将以家风为展示主体,以家族人物为承载对象,旨在通过家风文化价值的发现,对民俗文化寻根,重塑家庭观念。

        近年来,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在形式和题材上百花齐放。“这些节目不仅用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还要让他们持续观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感染并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说,“我们通过谈话把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建构起来。嘉宾在舞台上还原成诚恳的朗读者面貌,在我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中,完成‘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的使命。”

    观众需要文化类节目浸润心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一直为业界所诟病。益智问答类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异的作品蜂拥而至;当《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类似模式的讲座类节目又纷纷抢滩市场……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近两年得到了明显改善。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制作理念的创新等方面均实现突破。

        其实,观众需要文化节目浸润心灵。不少网友都表示,虽然博物馆没少去,不过每次去都是走马观花,并没看懂什么。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看上去与自己平日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但近期引发热议的节目《国家宝藏》,将国宝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了每一座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件历史文物中永不断线的生命轨迹。这档节目另辟蹊径,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通过表演戏剧故事的形式,以一种更生动、更直接、更为观众所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在首期节目播出后,故宫文物各色釉彩大瓶,就因其所体现的乾隆“农家乐审美”在网上火了一把。通过故宫志愿者张甡的生动解说,网友又了解到这件国宝瓷器背后的景德镇匠人工艺和大清盛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生活智慧,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李政说。

        除《国家宝藏》外,《见字如面》也是热议度比较高的文化类节目。在《见字如面2》第五期节目“热血”篇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网友评论:“赵立新的声音充满了情感,偶尔哽咽停顿直击人心。”此外,《见字如面2》对于信件进行现代化解读,通过通俗易懂却精准考究的现代话翻译,更能让年轻受众生动感知信件背后历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体会那些值得传承的思想价值。

    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中寻求平衡

        今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提出,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倡导鼓励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义’,这不只是对广电管理部门‘指挥棒’的被动响应、机械落实,更是各大卫视电视节目主动突破、持续创新的必然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对记者说。

        文化类节目如何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无疑是在内容方面推陈出新。谈及创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因此,央视打造的《国家宝藏》联合故宫和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院的行业突破,以近乎难以抉择的筛选条件——每家博物馆只能选出一件宝藏入主特展,用创新的节目形式抓住观众的心。《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在制作《中国成语大会》的时候,我们强化了娱乐性的设计,释放了主持人活跃现场的能力,趣味编组了多样化的题目,鼓励选手与主持人互动,调动了嘉宾的状态,后期更是强调保留现场真实的欢乐气氛,并通过‘花字’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用轻松的外在形式承载深沉的内在担当,是这类节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未来文化类综艺发展会更加注重寓教于乐,教育价值是核心目标,娱乐性为重要手段。因为当今观众的注意力和精力十分有限,观众渴望轻松愉快的节目,并会被这样的节目吸引。”

        如今,多档节目合力再掀荧屏“文化热”。这些节目在表达方面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节目的“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并不矛盾。节目内容上还应该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通过年轻的表达方式,让节目有趣生动,从而用亲近的方式抓住观众的心。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是对观众当下文化需求的洞悉,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价值的回归。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容葶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