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精准传承走向更新更美的经典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东方之韵”观后感

    作者:龚和德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5日 16版)

        京剧《曹操与杨修》

        昆曲《长生殿》

        沪剧《雷雨》

        【文艺观潮】

    编者按

        近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东方之韵”、河南省稀有剧种进京演出,不光让观众欣赏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剧种、剧作及名家,还在剧目创作、传承发展及演出市场的开拓上给京城文艺工作者以启示。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并推广。

        “东方之韵”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旗下院团展演剧目的文化品牌。去年进京全是新剧目,让首都观众尝鲜。今年搬出了几块压仓石,演出次序为:上海沪剧院《雷雨》、上海昆剧团《长生殿》、上海京剧院《曹操与杨修》。

        这是有不同舞台经历的三出好戏。

        “两家乐府盛康熙”,其中之一即《长生殿》,“优伶能是,升价十百”。由于原著50齣,繁长难演,伶人多选些重要关目,精致加工,变成折子戏,至于全剧意蕴就难以兼顾了。上海昆剧团以精选加工的四本连演,把钗盒情缘与唐室盛衰结合起来,重新激活了它的生命力。2007年在兰心大戏院首演,5轮20场。笔者躬逢其盛,见证了当年关注度之高。

        《雷雨》改编自同名话剧。1934年曹禺文本正式发表,1938年就有了时称“申曲”的沪剧幕表戏。后来,沪剧界又有多次名家联合串演。不论当时演出水平如何,确是最早把《雷雨》搬上戏曲舞台的。艺人眼光,能不佩服?2010年,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再度精心打造。沪剧与《雷雨》的情缘,源自其发育成长同吸收“文明戏”(早期话剧)的营养分不开。移植《雷雨》等多部名著,不仅在形塑沪剧的艺术样式上起了重要作用,还提升了它的文化品格。至今,《雷雨》已成为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第一代表作。

        《曹操与杨修》是思想解放在戏曲创作上的重大成果。1988年到天津参加京剧新剧目会演,引起轰动,媒体评价为“京剧艺术的新突破”。1995年上海京剧院携此剧进京“走向青年”,有位刚毕业的北大学生这样说:“这出戏所以能打动将来或正在逐步成为国家栋梁的青年人,很重要的是与‘人的解放’结合起来了。启迪人的心灵,从自身的弱点与疏忽中解放自己!”

        以上三出戏,代表了上海的三个剧种、三类题材、三种演绎风格,色彩丰富,分量厚重,给奔忙于凛冽寒风中的首都观众,送来心灵上的温暖。

        我看过这些戏不止一次,逐渐悟出了它们背后有一种力量:来自高度重视舞台艺术之生命对接的战略思维。

        舞台艺术的核心是表演。这是戏剧同观众发生审美关系的终端。换句话说,一出戏究竟能把观众打动到何等程度,决定于演员的功力和魅力。为什么只能说它是核心?因为还有其他艺术因素的合力,才能构成舞台艺术的整体。其间“质朴”与“豪华”(不等于简陋与铺张)可作多样选择。舞台艺术只存在于演出的当下,存在于创造者与欣赏者的活生生的直接交流之中。它的保质期有限,因而列为“非遗”。因而必须珍爱名家,培植新人,在生命对接中实现延续和提升。传统戏曲需要如此,新创造的现代戏曲也需要如此。在当下,尤其需要依靠组织的力量。“东方之韵”展演精彩,就是对接成功的范例。它们在表演上都是老中青三结合,具体做法,一戏一策,并不相同。

        茅善玉演《雷雨》十多年,先饰四凤、后饰繁漪。演繁漪也有7年了,不仅风采依旧,演技更显精纯。她的领衔演出,对观众有强大的号召力。名家陈瑜的鲁妈、新秀洪豆豆的四凤,搭配整齐,表现出色。这三个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是此剧的最大看点。看《长生殿》是有点纠结的。计镇华、岳美缇没露面,蔡正仁、张静娴只演第三本,末齣《闻铃》,还由黎安接演,给蔡老师解乏。这个事实,只能接受,不可埋怨。团长谷好好对培养新生代,用力之勤,规模之大,格外突出。《长生殿》体量大,角色多,不同于演出单本戏,靠的是三代五班的优势互补和发挥。其中最辛苦最出彩的是小生黎安。他把唐明皇为杨贵妃舞盘击鼓的神采飞扬,劫后余生、剑阁避雨的悲怆,暮年苍老、《哭像》既哭贵妃又哭自己的深沉痛苦,都有极为生动的表达。黎安的成熟,是蔡正仁、岳美缇两位名师的骄傲。只有青春版《曹操与杨修》,不在演出中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尚长荣只躲在侧幕后当义务“舞台监督”。他的主要精力,全花在排练场上说戏排戏,用三年多时间,把“尚长荣三部曲”完完整整地托付给了年轻一代,实现了整体性的代际传承。

        在生命对接的传承活动中,尚长荣提出要“精准传承”。显然,这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精准扶贫”的启发而萌生的新理念,非常重要。可以理解为不背已有成就的包袱,不把传承简单化为复制,要在尊重已有范本的基础上继续求索。这虽然是针对京剧说的,其实也代表了沪剧、昆曲的意向,都在进一步精致化、戏曲化,在加强演出的现代意义上下功夫。

        沪剧离古典戏曲形态最远、距话剧形态最近,但它仍是戏曲。它的优势在唱腔与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对应率”最高可达99%。对《雷雨》的移植,有个提高文学性、加强戏曲化的漫长过程,直到茅善玉主演繁漪的最新版,仍没有停止。它保留了丁是娥版如“盘凤”等若干流传唱段,又尽量使唱词“白”而不“水”。减少了丁版三分之一的演出时间,而戏曲化的程度有增不减。繁漪出场——从楼上下来,新版加了唱“半月来似病非病懒下楼……”,既是她精神状态的交代,又有传统戏曲主角唱【导板】上场的意味。其他如周朴园强令周萍跪求繁漪喝药、繁漪两次“求萍”,都以唱或对唱为主要手段增强了戏剧性和抒情性。茅善玉的“小沙喉咙带玉音”,又甜又糯,富于磁性,加以气质、身材的优雅时尚,是我看过的《雷雨》中最贴近自己想象力的繁漪了。

        《雷雨》反映五四精神,是现代作品。那么,三百年前面世的《长生殿》的现代性又表现在哪里呢?《长生殿》开场:“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答曰:“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榜样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但是帝妃之恋之爱,很难做到精诚不散、真心到底,所以李隆基有与虢国夫人的一夜情、与梅妃的旧情复燃。到了鼙鼓喧阗、六军不发,杨玉环立马成了牺牲品。洪昇心存忠厚,既不掩饰,又要他们忏悔,才能月宫重圆。更难得的是写出“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盛世繁华因而顷刻化为衰败。这是作家“垂戒来世”的良苦用心。尊重原著双线结构的四本《长生殿》,是当代昆曲艺术家的智慧、胆略,使这出古典名剧真正走进了现代。

        尚长荣是《曹操与杨修》从原创到传承一以贯之的参与者。当下的青春版,实际上包含了他近30年的体验、思考。推动力是他听到的赞扬、挑刺、质疑各种声音,尚长荣都放在心里,因为他一直“在场”。上海京剧院六任院长及其重要艺术助手,有个优良传统,都把上届留下的优秀之作,当作本届财富,承担其继续改进的责任。所以有了“尚长荣三部曲”,还有了“陈少云三部曲”。逢到演出节点,只要一方有商量愿望,双方可以随时切磋。这就是围绕尚长荣的艺术氛围。只要大家认准了,可以“微调”,“走小步,不停步”。这期间最重要的改动,就是别让观众迷失在强烈渲染的道德评判中,而要演成更真实、更深刻、更动人的性格悲剧。曹操与杨修各有各的人性弱点,他们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没有退路。我这次观后记忆所及:对观众的耳提面命降到近乎零;人物关系与性格定位更清晰,连曹操之女、杨修之妻鹿鸣女都比以前丰满,使得杨修与她告别时的情景更凄楚动人;因为培养出了青年言派老生陈圣杰,流派唱腔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得以延续,等等。总而言之,尚长荣这座大山,在我看得见的将来难有超越者,而尚老师精准传承的青春版,仔细观察,自会发现优异于以往处。舞台经典不是唐诗宋词,它的活态,决定了它总有空间,让一代一代艺术家劳神费力,走向更新更美的经典。

        (作者:龚和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