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态方面来说,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日成功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就是这种自信的体现。
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治党治国成效。韩震表示,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历史终结论”终结,让“中国崩溃论”崩溃。中国的发展自有其道理,求解“中国为什么能”,就必须探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当今世界,“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对比,外国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经验以资借鉴。这也就解释了此次对话会为何能吸引来自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相聚北京。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韩震指出,此次对话会是我们党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高层对话,也是出席人数最多的首次全球政党领导人对话会,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新作为,反映出新气象。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更开阔,其领导下的中国外交更具战略性和主动性。政党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对话会是一次主动设置议题的新尝试,中国外交更加奋发有为。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开放包容性凸显。此次对话会打破了意识形态限制,不回避差异矛盾,前来参会的有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有左翼和右翼政党,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不同政党交流互鉴,所达成的《北京倡议》无疑非常重要。三是中国共产党具有长远眼光。政党目前仍然是各国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当前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中国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智慧和方案,直接向各国政党宣介中国主张,简单有效。
自信的主张赢得广泛认同。人类发展与世界前途,是此次对话会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推动各国政党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广泛共识。“作为一种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理想。”韩震认为,就规范来说,任何国家如果不与这一规范相向而行,便在道义上落了下风;就理想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引领人类进步的长远目标,大家都在不断做准备、作贡献,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以人人平等理念为例,过去存在奴隶制、歧视女性的现象等等,但是自从提出平等这一理念后,人与人越来越平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对此,韩震一一作了解读。就安全方面来说,安全是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协商总比猜疑好,合作总比冲突好。人类文明与动物丛林世界的区别在于安全有秩序,而不是霍布斯所说的“人对人像狼一样”。人群有差异,差异造成利益区别,进而容易形成冲突。武力往往会导致更多的武力,武力从来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新的仇恨和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就发展而言,贫穷不是人类文明,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动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层面,经济全球化应该向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推进,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而不是少数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变成原料提供地和市场倾销地,造成发展不平衡。在国内层面,要确保每个人过上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消除贫困,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发展问题得到解决,反过来也有利于解决安全问题。
在文明方面,面对多元文明,西方黑白分明,对不同持排他性态度;中国的态度则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包容不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举个例子,在崂山、岳麓山,山脚下是儒家书院,半山腰是寺庙,山顶上则是道观,儒释道相安无事,但是在西方历史上推行的则是宗教战争。与此对应,西方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当作普遍的想法,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中国虽然有很多主张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但是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大家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
从环境方面来看,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科技的迅猛发展,包容性发展的顺利推进,有助于实现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韩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中国所勾画出的未来世界蓝图,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中国和各国应共同为之努力。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曹元龙)
人物肖像:赵和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