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我们法学学子的幸事!”
“我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在‘全面’,依法治国不只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要调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
“对,还要协调好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个环节的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类似这样有关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讨论在西南政法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以培养政法专业人才为特色的西南政法大学近来成立大学生讲习所,引导学生在思辨式学习中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鼓励“学生讲给学生听”,讲出新时代的强音。
以思辨激发思想的火花
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已培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中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作为一所以法学为主的大学,西政校园思想活跃,论辩文化长盛不衰。”校党委书记樊伟说,针对政法院校的特点,学校成立大学生讲习所,充分利用西政的论辩文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疑点进行讨论,通过思辨方式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
讲习所首批吸纳了100名大学生成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他们被分为10组,每组配备两名指导老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此外,这些入选讲习所的大学生宣讲员每天还要进行集中理论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十九大报告中“依法治国”等内容受到学生格外关注。有同学提出:“怎么理解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问题?”
“要弄懂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政治实践。”民商法学院研究生吴昊说,“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就体现了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国际法学院的程绍阳补充说。
指导老师倪洪章说,在讲习所的学习室里,这样的思辨交流每天都在发生,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迸发,“真理越辩越明,思辨学习让同学们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不断加深。”
“学生讲给学生听”讲出新时代强音
高校以青年人为主体,请理论专家坐在台上宣讲,形式较为单一。“如果换成身边的同龄人来讲,效果会不会更好更贴近年轻人呢?”西政在讲习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站上讲台宣讲十九大精神。
为了避免自己还没学懂弄通却要去教别人,学校组织讲习所全体成员进行了学习培训。“讲习所既是‘宣讲团’也是‘学习会’。”樊伟说,讲习所通过研读报告、拟定宣讲学习主题以及多次演讲选拔,挑选出首批7名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宣讲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试讲。
7名学生宣讲员中,年纪最小的是18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王晨宙。宣讲时,这位来自浙江嘉兴的小伙子特意穿上了中山装,从家乡南湖的红船开始娓娓道来,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讲解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的内容时,宣讲员刘欣怡以学长学姐的就业选择和创业故事为例,号召青年大学生勇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除了从历史和身边的故事切入,还有宣讲员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心得感悟。走上宣讲台的民商法学院研究生丁永巷,从他赴三峡库区贫困县巫溪支教一年的感受讲起。他告诉台下的学弟学妹:“支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将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未来相融合,实现自我价值。”
“这些宣讲很接地气,而且是从同龄人的嘴里讲出来,感觉非常亲切。”坐在台下的经济法学院本科生陈方圆说。
让“青年之声”更加响亮
“宣讲并不是单向的灌输,也要做好互动交流。”倪洪章说,每次宣讲过后,讲习所还注意收集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不断改进提高宣讲水平。
“十九大精神可以指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在宣讲时可以多增加一些对我们青年人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十九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胡华提出的建议被讲习所立即采纳。
“我们希望通过宣讲提高大学生宣讲员们的理论水平、演讲和表达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樊伟道出了学校成立大学生讲习所的另一个初衷。
随着讲习所宣讲实现对西政全校学生的“全覆盖”,创新宣讲形式最近也被提上了日程。樊伟说,西政讲习所下一步还将通过读书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宣讲员的“青年之声”更加响亮,推动十九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新华社重庆12月12日电 记者黄豁、柯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