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俄中两国教育合作将在哪些领域出彩

    ——访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副部长柳德米拉·奥戈罗多娃

    作者: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3日 14版)

        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副部长柳德米拉·奥戈罗多娃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汪嘉波供图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同学毕业合影。 汪嘉波供图

        外国留学生在俄罗斯学习。汪嘉波供图

        中俄青少年参加交流活动。汪嘉波供图

        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汪嘉波供图

        【世界教育之窗】

        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副部长柳德米拉·奥戈罗多娃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俄中两国高校之间的伙伴关系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十分感谢您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中俄两国高校间的合作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发展,您如何评价俄中教育领域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

        奥戈罗多娃:近年来,俄中两国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无论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在科学研发领域都得到了积极发展。目前,有150所俄罗斯高校与600所中国高校在对两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建立了伙伴关系。我们签署了900多项协议,设立了8个特定领域的俄中高校联盟。

        目前参加俄中高校合作项目的俄罗斯高等学府超过150所,其中包括俄罗斯“5-100计划”(注:俄罗斯一项重点高校名单计划)重点高校发展规划内的一些院校,比如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远东联邦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这些俄罗斯高校与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航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院校在内的约600所中国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5年和2015年至2016年这两个学年里,在俄罗斯高校就读本科、专科、硕士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分别为10.9万人与1.2万人。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俄罗斯“5-100计划”规划参与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招生结果证实,“5-100计划”规划参与学校吸引的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人数位居前茅,共有3280名中国留学生进入这些俄罗斯一流重点高校学习。其中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以及乌拉尔联邦大学吸引的中国留学生最多。同时,远东联邦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以及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越来越受到中国留学生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不仅对俄语培训项目感兴趣,而且还关注工程、能源、化学等领域的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

        记者:在学术交流方面,俄中双方哪些高等院校取得了良好成绩?

        奥戈罗多娃: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与中国高校的学术交流项目,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拓展双边校间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正在突飞猛进地进行。此外,俄罗斯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电子大学以及北京理工大学也在展开紧密的科研合作,所签署的协议涉及科研人员交流以及科技项目开发、专家评价与相关合作。比如,根据已经签署的合作研究计划,俄罗斯高校将与杭州电子大学开启联合研究项目,研究项目涉及在各种微电子与纳米电子领域应用聚类离子射线技术。根据同北京理工大学的协议,双方将在教育领域进行联合项目,安排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双边研修班和奥林匹克竞赛、研讨会以及学术会议。

        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也有较多的中国伙伴。该校在不同领域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从8个星期以内的语言训练营、半年语言培训班及为期两个学期的进修项目,到与沈阳理工大学展开“语文学”方面的双文凭项目及正在协商中的化学、信息学、经济学领域的合作项目。

        记者:哪些俄中高校在本科生交流方面表现突出?

        奥戈罗多娃:俄中之间的大学生交流一直以各种形式进行,比如,今年就有一批北京科技大学的在校生参加国立科技研究大学——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的“材料与技术”(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夏季研修班。

        在罗巴切夫斯基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展开的国际夏季研修班框架内,罗巴切夫斯基大学接待一批中国学员。同时,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认知丝绸之路、了解中国文化”的夏季研修班。

        喀山联邦大学同黑龙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签署了关于在校生交流协议。此外,最近,喀山联邦大学计算数学学院与深圳大学就英语授课的“数据科学”(Data Science)联合硕士研究生项目达成协议。

        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重视与中国高校的合作,近年来连续举办国际夏季和冬季研修班、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流项目及联合教育项目,该校与北京大学、华南科技大学、杭州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中国领先高校举办ACM ICPC编程强化培训班与光学技术领域的培训班,连续几年来获得了显著成绩。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还在经济与创新管理、信息技术、光学等领域开展双学位、博士研究生项目与PhD学位的合作。

        记者:您如何评价俄中双方在副博士研究生联合项目方面的工作?

        奥戈罗多娃:随着俄中高校合作的不断扩展,中国学生获得俄罗斯高校文凭又增加了一种新方式——报考俄中副博士研究生联合项目。中国留学生非常关注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的副博士项目,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参加远程入学考试,毕业后可获得俄中双方颁发的博士文凭。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也正在启动双文凭项目,其中已经有四个项目在副博士研究生层面上展开,伙伴高校分别是北京建筑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

        记者:您提到俄罗斯学生积极参加“丝绸之路夏季研修班”,您认为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俄罗斯与中国的高校合作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奥戈罗多娃:俄罗斯高度评价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如中国伙伴所强调的那样,中俄双方需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构建科研、制造和营销体系,扩展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加强科技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应该指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这一切任务与俄罗斯联邦到2020年科技发展战略与创新发展战略相呼应。

        记者:俄中高校联合开发北极地带研究课题目前进展如何?

        奥戈罗多娃: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设立了俄中北极工程与科研中心,将为北极地带的工业性开发做出相关研究。根据该中心规划,俄中双方将建立联合科研团队,围绕北极地带的工业性开发进行突破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与中国东北农业大学在国际主动科学项目“开发理论基础与经济数学工具:构建中级农工体系合理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举办的国际主动科研项目联合评选活动证明,俄中高校上述合作项目获得了双方政府的支持。

        应当指出,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也直接投身于开发北极地带方面的工作。该校计划在这方面大力加强同中国伙伴的合作,希望双方有机会联合实施某些国际项目,比如北极地带气候变化测量研究。俄中某些高校目前正在筹划针对北极的太梅尔半岛进行气象方面的研究,该研究项目将吸引更多的俄中高校参加。

        记者:分子物理是双方感兴趣的又一个前景广阔的合作方向。哪些高校目前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合作项目?

        奥戈罗多娃:在这方面,俄罗斯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正在积极筹划,推动合作。双方经常安排教师与博士生短期互访,参加在北京和莫斯科举行的相关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准备联合发表科研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代表团近期将参加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分子物理教研室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学术会议与青年学者研修班“原子体系中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两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双方一直致力于开启俄中联合科研项目,目前双方的科研合作项目主要涉及同位素混合物分离方面的理论研究,试图寻找到能够在核能、基础性研究以及医疗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的同位素。此外,俄罗斯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与杭州电子大学计划在微电子与纳米电子领域应用聚类离子射线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项目。

        记者:俄中两国科学家是否已经发表了大量联合论文?

        奥戈罗多娃:最近三年来,俄罗斯和中国科学家国际水平(进入Scopus)的联合论文数量超过5500篇,大部分论文属于自然科学领域(90%以上)。此外,工程类和医疗类科学方面的合作研究也不断深入。俄中科研人员认为,双方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农业领域的联合论文数量有待提高,俄中两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能进一步加强合作。

        记者:俄中双方是否考虑设立联合实验室?

        奥戈罗多娃:是的,我们的萨马拉大学分别同西安理工大学与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设立了两所航空研究方面的国际实验室。另一个例子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TSE Technology Co. Ltd.公司的支持下于2012年设立了“功能性材料”实验室,该实验室还同中国伙伴们积极扩展其他方面的科研合作。

        大连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三所高校已经签署协议,依托于三所高校的科学实验室,建立等离子体技术科研中心。这三所高校计划在等离子体物理与等离子体技术、硕士、博士、后博士教学、高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此外,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与北京君和信达科技有限公司(Power Scan)合作,在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无损控制学院的基础上设立俄中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用于检验设备的电子回旋加速器,用于机场、海关等受保护设施的检查工作。

        俄中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又一个平台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该大学将推动两国在学术交流、在校生交流乃至科研项目等多个方面的紧密合作。

        我们看到,俄罗斯高校“5-100计划”发展规划的参与高校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在促进俄中高校合作方面成绩显著。该校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成为俄罗斯高校驻华第一所正式代表处。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目前已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签署协议,以促进该校在通信、卫星导航与卫星通信领域科研成果的应用,并积极开展俄中两国经济领域迫切需求的联合项目。此外,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还在中国积极寻找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领域的投资伙伴,以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我认为,长兴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所研究院成立的现实需求在于,为了实现从燃油发动机到电力发动机的转移,需要减低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为此,研究院确定了研发用于电池的基于硅酸盐的负极复合材料的任务。我们对俄中高校科研合作的未来充满期待,俄方愿意与中方加深合作,通过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与教育领域的互动,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朝着全方位、综合性方向不断推进。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