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梵高”,是后印象派先驱,著名作品有《星夜》《加歇医生肖像》《罗纳河上的星夜》等。梵高所处的时代,主流艺术仍是学院派,作为新兴画派的印象派尚未被接受,更别说后印象派了。梵高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和困苦,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但他热爱绘画又很敏感,敢于尝试和创新,他将景物重新构造和抽象,表现出所描绘景物的本质;他具有现代感的画像突出主观感受,表达真实情感,传递人物灵魂。没有哪位艺术家像梵高那样充满传奇,他的故事一直流传,从未间断。
动画电影生成术
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为纪念他,从2012年开始,荷兰BreakThru Films和英国Trademark Films动画工作室便开始筹拍动画电影《至爱梵高》。2017年该片正式上映,这部历时6年的95分钟全手绘油画动画电影,取材于梵高近百幅画作和800多封个人信件,包含了6万多帧梵高油画风格的图像,制作成本约为500万美元。
决定拍这部动画电影时,波兰画家、导演多洛塔·科别拉(Dorota Kobiela)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读过梵高一些个人信件之后,使她在情感上更加理解梵高,产生了拍摄这部影片的最初创意。她认为只有手绘才能传递出最好的感觉,最真实地表达出油画的境界,展现出梵高作品想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于是她决定将动画和绘画分层进行:在动画方面,由专业演员模仿梵高人物作品的动作,实景实拍,再经过数字绘景,制作成梵高油画风格的动画视频。在绘画方面,由专业油画师根据这些动画视频进行二次绘画,同时创作其他场景,使梵高作品的笔力和色彩能够重现,解读重构梵高的作品。最后,将风格统一的绘画再次进行后期制作,成为手绘油画动画电影。
为了保证贴近梵高的客观视角,多洛塔并不想添加任何非梵高创作的画,但为了叙述电影故事的完整性,她不得不在绘画之上添加更多的场景。于是在电影中,彩色的镜头是梵高绘画中的人物和场景,代表着梵高的视野;而类似闪回的黑白镜头则不是梵高绘画中的场景,是创作者为了完善剧情而设计的场景延伸,基于那个年代的黑白摄影,让影片展现梵高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片段。
影片的主角实际上是梵高好友邮递员的儿子阿尔芒·鲁兰,真人拍摄部分由道格拉斯·布斯演绎,主要通过他的经历来讲述梵高的故事。梵高由罗伯特·古拉奇克扮演,片尾根据梵高自画像制作的梵高对观众的凝视成为影片的经典镜头。而加歇医生则是由杰罗姆·弗林扮演,他因扮演过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雇佣兵波隆,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电影中的技术
在人物动画拍摄和后期特效制作的具体过程中,视觉特效主要通过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MoCo)配合绿幕(或蓝幕)完成,采用绿幕(或蓝幕)是因为在电脑后期制作过程中能够轻易地将绿色(或蓝色)替换而保留其他部分。
演员们在绿幕(或蓝幕)环境中模仿原画中的人物进行相应的表演,导演通过MoCo系统辅助拍摄,专注于捕捉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场景调度,同时利用传感器信号捕捉设备将环境以图像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计算机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时间空间坐标,再经过CGI输出后期合成和动作影描制作技术(Rotoscoping)处理,制作出油画效果的动画视频供油画师参考。
MoCo系统和Rotoscoping技术是实现影片特效的关键技术。MoCo可以同时同步控制摄影机和灯光等的运动路线及拍摄速度,是一套结合硬件设备、电脑和摄像机的拍摄用自动化设备。它通过电脑等控制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不断精确复制移动的视点,以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特效镜头。
比如影片开场时那个宛如梦境的长镜头,首先是月亮的长焦特写,之后镜头缓缓摇下,积云翻滚,镜头变快,积云向上不断快速涌动,随着云层散去,镜头变缓拉远成为广角,星星、黑色柏树出现,镜头旋转,村落、房屋、街道和人物依次出现,当主角出现时镜头拉近再次变成特写,一幅完整的《星夜》呈现出来。片尾那个长镜头也是如此拍摄的,构成了《罗纳河上的星夜》。笔者认为,导演就是采用MoCo实现跟踪、升降、变焦、旋转、对焦等,相互组合搭配、重复使用,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两个独特壮美的镜头。
操作人员通过MoCo精确地知道摄影镜头的时间空间坐标,按照拍摄内容安排出场时间和调度,在前期拍摄时就知道拍摄物体的视角是否和要合成的数字画面一致,可以预览合成效果,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节省了后期制作的时间。MoCo的功能非常多,使用成本也比较高。
而利用Rotoscoping技术, 可通过电脑插值计算把真人扮演的视频片断加工成类似油画的效果。利用插值软件在处理速度方面比其他方式更为快捷。通过MoCo捕捉和Rotoscoping加工,油画效果的实拍影像动画视频基本成型,用来供油画师当参考物。因为要加入更多的细节部分,需要油画师一帧一帧地将实拍影像动作再绘制出来。
梵高作品画布尺寸不同,而电影画幅是固定的,所以一些镜头不得不改变某些作品原本的尺寸,进行裁剪或扩展。而通过从上往下摇镜头的方式来展现一些垂直画布的作品,这样就不需要改变原作。梵高众多作品表现不同的季节,但电影主要展现的是梵高去世前后那段时期,所以需要对有些作品进行色彩、色调上的调整,以保证整部影片的风格统一。
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制作团队开发了名为PAWS(Painted Animation Work Stations)的工作站系统,它包含了相机、电脑、投影、监视器、光源和画布等。每位参与的画师都经过了短期的培训,有一个开放的相对独立的小格子间工作站,既可相互交流,又能互不打扰。之前由演员实景拍摄、数字绘景所创建的动画视频作为参考物布置在画布上方,或者投影在画布上。画师能够更加专注于绘画本身,一帧接一帧地画下去。重复绘制的数量视很多情况而定,比如镜头的运动、人物的数量、运动的形式等,精确地控制每一帧的精度。最后,后期制作人员将油画师们绘制的油画通过电脑合成,制作成风格统一的油画电影。
类似的手绘油画电影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实际上就是一部传统的动画片,只不过是采用手绘油画风格制作的。
与之类似的影片也有很多,只是都比较小众。比如2006年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基努·里维斯、小罗伯特·唐尼和薇诺娜·瑞德等主演的《盲区行者》。该片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心机扫描》。电影使用Rotoscoping技术,将真人拍摄的视频片断直接后期加工成类似油画效果的电影,一方面保留了足够多的现实感,另一方面更能够体现出那种狂乱状态下人物的感觉,相比成本较低的纯动画或传统影片,更好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假难辨的迷幻世界。
扎克·施耐德执导的《300勇士》(2006年)和《守望者》(2009年)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油画般的镜头基本还原了漫画的情节,被漫画爱好者誉为“神来之作”。
近年来采用传统手绘制作方式的动画片有复苏迹象,2017年年初上映的美国莱卡工作室原创定格动画《魔弦传说》,有1359个镜头133096帧画面,为主角“久保”创造了4800万种不同表情和神态的组合。2017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映的英国手绘动画《伦敦一家人》,用色彩艳丽、美轮美奂的彩铅手绘画风,细腻温柔地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而世界上第一部长篇纯手绘动画《白雪公主》(1937)则使用了30万幅画面。无论是早期受到技术限制而不得不采用的手绘,还是如今这种高科技手段下的复古风格,手绘这种平静如水的方式,却使得讲述的故事刻骨铭心、感人至深。
全手绘油画动画片《至爱梵高》虽然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的创新,在艺术方面也没有特别的投入,但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就像印象派画家首创了在画布上捕捉肉眼所见的第一印象,革新了观看与描绘自然的方式一样。电影中一帧一帧的油画画笔作画镜头,让观众感觉自己仿佛是梵高,正在一笔一笔作画,捕捉着光影的变化,感受着万物的气息,用心体会他的所思之深、所爱之柔。
摄影在19世纪中期逐渐被大众使用,但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初,许多艺术家认为它只是对真实艺术的平庸模仿。而印象派则认为摄影是一种观察现实的有力方法,使他们能够分析动作,注意肉眼通常忽略的细节,能够仔细地观察物体,捕捉瞬间。也正是摄影的普及,印象派那种自发性的感觉逐渐被人接受,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不满足于刻板片面地追求光色,而是强调作品要抒发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由此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至爱梵高》巧妙地将印象派和摄影技术结合起来,正如影片所说的“Two hearts, One mind”(心灵相通),相对于24帧/秒的普通电影,或者更加清晰的高帧率(60帧或120帧)电影以及宽银幕电影,该片以12帧/秒的速度和近似于正方形的画幅放映,像是历经沧桑的古董,带着岁月沉淀的痕迹,呈现出了更加流动梦幻的效果。对那些没有机会欣赏梵高原作的人们来说,走进影院欣赏这部精彩的艺术电影,就是走近梵高,了解梵高,向梵高致敬。
(作者:张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