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很实在,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殷金凤的口头禅。殷金凤今年55岁,在呼家楼北社区工作17年来,她以真心融民心,以热心暖民心,把呼北社区由一个弱势群体人员多、居民难事怨气多、矛盾激化苗头家庭多的“三多”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弱势群体有人帮、矛盾家庭有人解、居民难事有机制的“三有”和谐社区。
多年的老大难,她两个月就解决了
殷金凤原是北京市国棉三厂的职工,17年前工厂解散后,她竞选社区干部并成功当选。
呼家楼北社区是一个开放式老旧小区,不仅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吃低保的人多,还面临着吃水难、用电难、乘车难等情况,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多,社区群众对干部一肚子怨气。
重塑干部形象,是殷金凤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她带着社区干部走家串户,了解居民的疾苦和需求。刚走到呼家弄西里23号楼,被正在楼下乘凉的几个大爷拦住了:“多年都看不上有线电视,这事儿猴年马月能解决啊?”
原来,23号楼处于社区边缘,是一栋独立居民楼,周边没有电线杆,需要重新架接线路,有线电视安装成本高,整栋楼80多户居民多年没看上有线电视。获悉这一情况后,殷金凤立刻与歌华有线电视联系,但沟通多次,对方对安装方案一直不同意。殷金凤前前后后十几次找到相关负责人,终于以诚心打动了对方。困扰了老百姓多年的难题,殷金凤用了两个月就解决了。
“八难小区”开启“让爱敲门”
渐渐地,“有困难找小殷”成了居民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嘘寒问暖、上门服务、纠纷调解……有太多的故事在呼北社区居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上班下班、白天晚上,只要有事儿,社区居民想到的第一个人准是殷金凤。
殷金凤在工作中发现,只有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才能解决好社区的大小事。殷金凤掰着手指说起老旧小区的“八多八难”:老年人多、下岗人员多、流动人口多、两劳释放人员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各种矛盾纠纷多、养犬户多,居民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买菜难、停车难、下水道排水难、看电视难、家庭小件急修难。为此,她摸索出“十必访两公开”工作法,组成小件急修队、爱心服务队等为民服务志愿组织,建立社区民愿诉求调处机制、“三四四六”社会领域党建机制等,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
呼家楼北社区共有空巢老人300多位,面对这一情况,社区启动“让爱敲门”关爱老人计划。每栋楼的楼长几乎每天都会来到管辖楼中的空巢老人家中,陪老人聊聊天,提供一些养生知识,并在逢年过节时为老人送去一份礼物,让空巢老人感受到来自社区的温暖。
“传帮带”成为社区主心骨
殷金凤的表现,社区干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凭借着一个人的努力,带动了整个班子的良好风气。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殷金凤认识到要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谋社区发展的集体,光靠热情是不够的。在她的领导下,社区两委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刚刚来到社区的年轻人,殷金凤逐个谈心,要求他们做到嘴勤、手勤、腿勤、眼勤。她还为每个年轻人配了师傅,实行“一员一课”“一帮一带”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不仅是社区干部,社区的500多名党员都成了我工作的最大助力。”殷金凤说,呼家楼北社区居民多为原国企职工,老党员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殷金凤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社区500多名党员都参与到社区的工作中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殷金凤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基层党员中。
老问题有了新办法
今年以来,北京市启动整治“开墙打洞”专项行动。作为北京市的“明星街道”,通过几个月的集中整治,呼家楼街道成为朝阳区首批“无开墙打洞街道”,社区环境秩序得到了大幅提升。环境变好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违建市场清理后,居民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少了。”殷金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党员干部讨论后,决定将收回的社区车棚进行改造,建立呼北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便捷服务中心建立后,老年人用餐、四点钟课堂、智能存车、快递收发、家政保洁维修一应俱全。
现如今,通过污水管网改造、照明系统提升、社区景观美化等措施,这个曾经黄土漫天、垃圾遍地的老旧小区成了北京市少有的几个花园式社区之一。社区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纷纷称赞殷金凤是居民的“解难人”、困难群众的“代言人”。
(本报记者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王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