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中国由大国而为强国,网络强国是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由大党而为强党,强大的网络执政能力是必备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对于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更好保障中国共产党长期安全执政,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的长期安全执政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极大风险和考验。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条件下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过好互联网这一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过好互联网关必须清醒认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互联网给党的执政环境带来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已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引擎。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化沟通交流,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泛在的、即时的、跨时空的交往方式开始占据主导。共同分享、广泛表达、高频互动等信息交流方式,使开放、多样的思想舆论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顺应和驾驭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深刻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挑战。
互联网给党的执政方式带来重大影响。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必须适应这一新变化。从动员方式看,互联网催生的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和利益主体,对传统的党组织的覆盖与动员方式提出了新挑战。从领导体系看,过去我们通过一整套的制度和机构设置并以划分职能的方式实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领导,面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日益融合的局面,出现了诸多不适应。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互联网给党的执政安全带来重大影响。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和技术应用上具有跨国界的特征,并且在互联网领域总体上呈现“西强我弱”的态势,互联网给我国主权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境内外各种势力都试图借助互联网影响重大思想舆论事件。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大数据存储、传输、开发、使用易被攻破、泄露和获取。能否在“没有枪炮的战场”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事关党的思想防线能否有效守住这一重大政治问题。
过好互联网关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执政能力建设
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看待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惊人的作用,其迅猛发展以及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嵌入,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自从互联网接入中国,就开始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和改变,也随之产生了管理与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问题。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实现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从事关执政地位和长期执政的高度大力加强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
从抓住信息革命重大契机的高度看待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因此,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的推力,切实发挥互联网在经济新常态下催生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互联网对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努力强化网络治理能力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从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看待网络执政能力建设。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依然任重道远。为此,需要有过硬的技术、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等。互联网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历史机遇。互联网已经成为党长期执政所要面对的“最大变量”,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让“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让互联网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全新载体。
从有效引领思想舆论的高度看待网络执政能力建设。当前,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策源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众的意愿、诉求和表达也借助网络媒介平台第一时间“发声”和涌现。这使得传统的舆论引领手段和群众工作的理念、方式、手段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随着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虚拟世界的“话语权”和“干涉力”不断增强。互联网在提升执政党形象、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顺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熟练分析研判舆情信息、与网民进行有效互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切实掌控网络话语权等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提高网络执政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过好互联网关必须大力提升网络建设、管理和运用能力
大力提升网络建设能力。提升网络建设能力,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因此,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提升网络建设能力,基础在于保障网络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提升网络建设能力,必须抓好网络资源整合。在当今时代,整合网络资源应从四个环节上着力:一是基于网络媒介建构系统性执政资源体系,推进执政资源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同互补;二是不断激活和传承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积累的执政能力资源,以期扩展与提升执政运行与保障能力;三是不断开发与拓展增量型网络执政新兴资源,强化执政资源的有效性供给;四是切实推进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创新,全面提高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大力提升网络管理能力。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管理能力,目标是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提升网络管理能力,重心是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提升网络舆论引领能力,也是提升网络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创新和转换话语表达形式,将宣传话语、政策话语和信息服务话语有机互动衔接,在坦诚交流中建构价值共鸣,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与此同时,面向跨国界的互联网平台,要遵循网络媒介传播规律,塑造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话语体系,用开放、融通、科学的新概念和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切实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以“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和表达。
大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第一,要运用互联网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党中央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都作了重大部署并付诸实施,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此,要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要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要努力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等等。第三,要发挥信息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
(作者:郝永平 黄相怀,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