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多数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在人民满意的同时,如何谋求进一步发展?学校主动发展战略,成为常州教育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主动发展战略,促使学校摆脱无意识的跟随状态,根植主动变革的文化。把学校以往发展中的碎片化信息,从‘水面’下提出来,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常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检测中,常州教育连续三年综合得分位列第一方阵。
一棵银杏树“诞生”一套课程
每年十一月初,常州市实验小学的操场上,都会有一场围绕着银杏树叶的“集市”热火朝天地开展,今年也不例外。3000名活动参与者都是学生,稚气未脱的孩子们为了一片银杏树叶做成的书签“老练”地讨价还价。五年级学生王兴脸蛋通红,每卖出一片银杏叶书签,就兴奋地把钱递给小组长,“这些钱是要给福利院的弟弟妹妹们的”。
在常州市实验小学,有一棵有百年历史的银杏树。秋日金黄一片,孩子们在银杏树下嬉戏。这棵见证了学校发展历史的银杏树,成了老师们开发课程的切入点。
为了制作书签模板,信息课老师设计了课程;书签上的文字,则成了语文老师“借题发挥”的基础;布局、制作,又离不开美术老师;最后的捐赠,则是一场爱的教育……
“这样的课程增加了孩子们对母校的热爱,也增强了动手、动脑、交流、实践等综合素养,老师们也提升了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素养。”校长杨文娟认为,“这就是我们学校在谋求主动发展过程中,找到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自2003年起,常州市教育局尝试“政校分开”,启动实施了“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常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行政部门存在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的问题,甚至出现逆专业化的现象。“学校怎么发展,有什么样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理念,如何去实现等,应该让学校自己去思考,应该将规划权、管理权还给学校。”
十四年来,主动发展成为常州教育发展的主要战略,历经四轮建设,常州6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发出1000多套各具特色的课程。主动发展,有力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也让常州教育呈现出新态势。
“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在常州各学校特色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市北实验初中的校长杭佳楣却愁眉不展。
“我们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据了生源的多数。客观来说,很多孩子的基础是比较差的。”杭佳楣说,“国家的基础课程消化起来都困难,再拔高了面子上固然好看,但实际上并不适合自己。”
思前想后,杭佳楣决定“放下面子”,跟常州的两所职业院校合作,设立了4门特需课程。学生们自由选择,从初一开始就每周到职校去上1~2节课。可这么早就接触职校的课程合适吗?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每年只有25%左右升到高中,其余的75%都是进入高职院校。”杭佳楣认为,既然这样,与其到毕业了,孩子们还不知道选什么专业,不如让他们提前对此有所了解和接触。
让杭佳楣“惊喜”的是,这样的课程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欢迎,也受到了教育专家和领导的认可。常州市教育局还为此拨款30万元,用于学生们上课实际操作时的材料费等开支。
学生天赋因人而异,有很多个性化需求无法在课堂中满足,特需课程在学校主动发展中应运而生。常州二十四中、常州实验初中、常州实验小学等,也陆续开展了自己的特需课程。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认为,主动发展的提出让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以前都是自上而下的,教育局怎么要求学校怎么落实,但要求很难符合所有学校的实际。现在,主动发展提供了学校自下而上的渠道,这就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好地发展。”
“管、办、评”的互相分离与支持
鼓励学校主动发展,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2015年年底,常州市教育局联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等专业机构,就学校主动发展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
评估机构将每个学校的发展项目进行指标分解,通过访谈、问卷、基本信息等生成大数据,帮助学校衡量发展成果,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支持学校的主动发展。
“评估不仅是为了回顾过去,还是为了规划未来。”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认为,“学校评估和课程规划,首先要考虑如何助力学校突破当前的问题。基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学生特征设置课程,改变课程设置的碎片化倾向,实施学与教的深度变革等问题。”
除了督促引导,常州市教育局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常州市教育局行政主动服务学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利用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发展环境。
“这些院校合作可不是流于形式的‘挂牌’,都是有实质内容的。”常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除了较早起步、运作成熟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交大创新班”实验项目外,翠竹中学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以学定教”课堂结构转型研究,常州市第一中学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合作项目,市北实验初中与华东师范大学搭建的“博士工作站”等项目都在实打实地进行着。
“管、办、评”分离,实现了主动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实现了对发展效果的督促引导。而 “管、办、评”的互相支持,则为学校发展营造了更好的氛围,有效促进了主动发展的进程。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更多的代表着未来,应该更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主动发展战略,力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解开缠绕在学校身上的‘枷锁’。激活学校的发展意识,让所有师生能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民主参与、凝聚合力的方式激发创造活力,让常州教育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常州市教育局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