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特别的你”。无论这个“特别的你”给班级管理惹了多少“特别”的麻烦,让班级均分受了多少“特别”的影响,老师决不能因此而“特别”地不高兴、不耐烦,甚至不闻不问;相反,应该“特别”地给予关爱和呵护,触摸他们不同的脉搏,聆听他们不同的心声,主动、热情、耐心又灵巧地摩挲他们的内心世界。
记得1985年,我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班里的小冯同学是市业余体校的篮球队员。他凭着身高体壮经常欺负同学,把别人打哭了还拍手叫好。我为此找他谈了无数次话却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为什么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染上了这样的恶习?经过调查,我发现是他的家庭环境所致,他父母对他的教育也是简单粗暴的,除了打骂再也没有别的方法了。我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颗硬核桃。从此,我给予他更多的关注,甚至把他作为一道难题来“研究”。终于,在无数次看似白费的努力后,我找到了解开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一次体育活动课上,我班女同学袁敏不慎扭伤了脚,我立即把小冯叫来,十分信赖地问:“你是篮球队员,袁敏的脚扭伤了,你能帮她按摩吗?”也许深感我的信任与期待,小冯爽快地说了声“行”,便俯下身子,拿出从教练那里学来的“绝招”,小心翼翼地为袁敏按摩,还不时耐心地问:“好点了吗?”那认真的架势,绝不亚于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了他助人为乐的行为,并满怀期待地说:“如果平常你也能这样关心爱护同学,那有多好呀!”一语正碰触到了孩子心底最敏感的柔软处,平时傲慢无礼的小冯脸蛋竟微微泛红,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以后,每每遇到班里有同学需要帮助,我总是第一个想到小冯,天长日久,他习惯了去帮助别人,自然渐渐改掉了爱欺负人的坏毛病,还被评为学校“学雷锋标兵”。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告诉他的学生: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不是想尽办法除草,而是在上面种上庄稼。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教育者不是野蛮地压制和粗暴地惩罚孩子身上的恶,而是指引那个该去的方向。
2010年,我又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又遇到了一个特别的男孩。打小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宇因为疏于管教,上课从不好好听讲,作业几乎从不完成,考试成绩基本是个位数。两年来,他没少拖班级后腿。我教他几个月后,各方面虽有所进步,但并未得到实质性改观,直到期末复习来临……
那堂课,大家都在埋头默写,只有他自顾自地玩着,还搞得周围同学不得安宁,我为此特别生气,觉得他辜负了我几个月来的良苦用心。待冷静下来,想起小宇的身世和学习基础,我的心情渐渐由愤愤不平转为宽容理解:复习阶段默写任务加重,一次默写近百个词语对基础薄弱的小宇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他索性放弃了,无事便生非,影响其他同学也在情理之中。第二天默写时,我特许他照着书抄写,令我惊讶地是,小宇整堂课专注于翻书、抄写,脸上写满严肃认真的神情,“成绩”也自然理想得多。在我的热情表扬下,随后几天,小宇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语文课前,他总会满怀期待地跑来问我:陈老师,今天有默写吗?
期末考试前,我与小宇约定,只要成绩比以往有所突破,就给他个大大的奖励。小宇果然没让我失望,竟然考了65分,从几分到65分,那是多大的进步呀!散学典礼那天,因外出开会我没能在第一时间兑现承诺,整个寒假我一直记挂着此事。开学第一天,我便给了他一大包巧克力的奖励。从此,小宇一步步赶上了其他的同学,登上了学习的快车道。
马来西亚的一位作家、华语教育家说:“教一年级时,我六岁;教五年级时,我十一岁。”教育者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当老师的将自己变成孩子的同龄人和朋友,设身处地,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结果也许会不一样。
(作者:陈萍,单位:南通市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