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时空】
杭州有一处幽静之地,说这里是上苍的恩赐之地也不为过。来到这里,再浮躁的灵魂,顷刻间也会安静下来。它就是“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白乐桥1号。
白乐桥,原名万佛桥,因桥连古刹万佛寺而得名。后来白居易大兴土木改建,又名为白乐桥,该是取自白居易的字乐天吧。白乐桥位于灵隐禅寺后门处,一泓清清凉凉的溪水灵溪沿山而下,逶迤流淌,犹如一枚古琴,叮叮咚咚弹奏至今。再翻过一座山,就踏入美名远扬的西溪湿地。西溪湿地为杭城一景,是这座古城的一大肺叶。离白乐桥1号不远还有一处胜境——云栖竹径,立世千岁的枫香木和碧玉般的莽莽青竹林,令人深深迷醉。
白乐桥1号,是一座两层小楼,极具江南特色和古典韵味。它黛瓦白墙,藏在绿树之中,周围除了茶田和树木之外,别无他物,空旷一片,于是愈发显得小巧玲珑、幽雅安详。它静静安身于北高峰之下,像一介准备赶考的书生,沉浸于著书立说、泼墨吟哦的兴味之中。据说,这是同济大学建筑系一位毕业生的处女作,也成为其代表作。这座农家小院式的建筑,原是一位商人的旧式庄园,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将它买下,1988年改建成现在的样子,并冠名以“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
1989年以来,一批又一批文人学士来此度假写作。花木葳蕤的庭院之中,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巴金为“创作之家”题留的文字:“这真是我的家,我忘不了在这里过的愉快的两个星期,谢谢你们。”读了让人心里暖暖的。他老人家把“创作之家”当作自己的家,几度来此静养写作。后院还有一块很大的石碑,上面刻有作家诗人们的个性签名,其中一些人早已仙逝,化作了云烟,然而他们的名字永留此地,一摸,指温仍在,情谊仍在。
茶室的布局优雅可人,中间方桌一张,四周置有四条古典木椅,作家诗人们在此可饮茶,可谈天。在茶室的墙壁上,留有作家诗人们的墨迹,他们中有巴金、夏衍、贺敬之、光未然、草明、王元化、冯牧、李準、朱子奇、冈夫、谢永旺、白桦、铁凝、王安忆等,鲜明的个性与意趣跃然纸上。夏衍:“宾至如归。”诗人罗洛:“窗含万株树,门启百重山。朝听歌越调,暮看舞飞天。难得闹中静,但随心所安。何必去灵隐,求卜问神仙。”作家李準:“浑朴简静,通旷清逸。”诗人邹荻帆:“灵隐冷泉创作家,深深绿树藏名花。云游四海如归来,情意结缘在天涯。”诗人管用和:“小桥流水满山茶,数树禽鸣一院花。云绕北峰诗画里,小住三日已忘家。”作家柯玉明:“我来小院住十日,十日赢得百年情。灵隐路上生烟霞,白乐桥头有我家。”据说光留言簿就有20余册。这些留言让人想起陶潜和他的世外桃源。
人说白乐桥1号风水极佳,此言不差。62个春秋,这里渐渐成为作家诗人们的聚散之地。聚是为了净魂养性,散是为了命笔咏天地。入住之后,一推开白乐桥l号北门,迎面撞来的,即是清冽的山风和淡淡的茶香。茶田里的茶树正开着粉白色的小花,从这里,碧绿一直延伸至北高峰南麓。23年前,我曾来此拜谒,而今,茶田里那几株古老的香樟树仍很康朗,它们的长髯在风中飘飘摇摇,梦幻而神秘,使我想起骑牛出关的那一位哲圣。北高峰,一如当年,神威十足,登高者依然络绎不绝。静夜里,灵隐古刹的香火仍然很旺,随风而至的香烟,带着浓浓的檀香味。隐约闻晚钟声来,让我想起一位后来诗人所留诗句:“荣辱吉凶三界外,是非成败笑谈中。投鞭往事成追忆,灵隐清秋送晚钟。”现在不是清秋,桂香已去,五角红枫却满山遍野地红了。23年前偶遇的那株高大红枫,依然挺立于飞来峰下,与我遥遥相望。
在我住的801房间的留言簿上,我读到了词家顾浩、诗人邵燕祥充满依恋的留言,令人感动。我的留言只能算作一首打油诗:“巍然北高峰,悠悠灵隐钟。杭城有吾家,茶香常绕梦。”启程回京时,我与白乐桥依依惜别,也深深感念这个“家”的创建者和守护者。
再见,白乐桥1号,你的幽与静,使我们的灵魂安谧。
(作者: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