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

    山东师大:

    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味”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崔勇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8日 11版)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荣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的喜讯,让初冬时节的校园充满了浓浓暖意。这是继去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后,山东师大获得的又一“国字号”殊荣,而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成为山东师大的“制胜法宝”。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在山东师大校园里,宣讲国学、诵读经典、发扬传统、传播文化的场景比比皆是。学校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思政、科研和实践的进程中,让大学文化散发出浓浓的时代气息。

    融入课堂教学

     彰显齐鲁文化特质

        课堂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山东师大坚持把优秀齐鲁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每年学校组织的齐鲁文化讲坛、人文社科大讲坛、山师大讲堂等文化学术讲座达到近百场,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极大提升了师生的学术理念,开阔了文化视野。

        济南在历史上处于齐国和鲁国地域交会处,山东师大“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恰恰体现了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有机融合。学校在齐鲁文化传承创新中,打造特质文化校园,铸造特色育人品牌,常年在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共选修课、通识课等课程数十门,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哲学、体育、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上万名学子在课堂中感悟经典,涤荡心灵。

        “国学精粹八讲”是山东师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在这门课上,八位教师各取所长,分别担任齐鲁文化与传统文化精神、经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与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国文学、文物鉴赏等八个教学内容的主讲,让同学们在短短一学期时间里就能够对齐鲁文化有多角度、多层次认知,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

        讲授“孔子与论语”课已有十年之久的张磊老师,每节课都会重点对《论语》进行解读,深挖儒家文化精髓,受到学生喜爱。“新时期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既要与学校文化特质相结合,又要注重回归传统、深耕经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他们的心性和品格。”张磊说。

    融入思政工作

    提升文化育人品质

        好的思政工作就应该润物无声,滋养心灵。山东师大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并与思想教育、党史教育、学风建设、文化活动、资助帮扶等有机融合,学校始终沐浴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师大举行的纪念建党95周年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展上,320件珍贵的历史图书、期刊及报纸合订本等馆藏红色文献,全部由该馆教工党支部教工整理完成。展览期间,近百名青年学生讲解员为6000余名校内外参观者激情诠释党的光荣传统和辉煌历程。志愿者裴子晴告诉记者:“当革命的历史从我们的口中讲述出来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书本上体验不到的激情和震撼。”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十佳学风特优班”“十佳学习型宿舍”,研究生“学术十杰”“学子之星”等评选活动。通过大力弘扬向善向美、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的传统文化理念,使广大学子以更加鲜活的形式感受到楷模的力量,崇学尚学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美术学院2015级仕林同学参加完“青春故事荟”活动后说:“这次活动让我很受触动,学子之星都是我们身边的同学,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求知的执着、对奉献的无悔都让我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学校连续26年举行的“师大之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思政工作重要的营养剂和催化剂。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已经成为山东师大师生每年关注度最高的文化品牌活动。除了节目精彩、制作精良外,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演出融合了书法、沙画、武术、舞狮、诗歌、国学等多种文化元素,洋溢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气息。

    融入科学研究

    厚植文化学术沃土

        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人文学术重镇,山东师大依托全国唯一的齐鲁文化研究基地,把突出和彰显齐鲁文化特色,作为社科研究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重点,通过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和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推出,源源不断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厚植文化学术沃土。

        学校率先成立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展齐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三礼学研究、山东区域文化研究、山东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优势。近年来,齐鲁文化研究院编著出版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齐鲁文化通史》《齐鲁文化概论》“齐鲁历史文化丛书”《中华传统文化粹典》等标志性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目前,山东师大中国古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以及文艺学、艺术学等学科百花齐放。《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郭沫若作品修改及因由研究》《“红色经典”的跨文本研究》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融入实践活动

    肩负文化传承使命

        目前学校建有社会实践基地600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0余个,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例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校连续23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一批优秀社会实践和服务团队脱颖而出。

        11月1日,201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山东师大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图书馆代表来校考察,一个成立8年的志愿者协会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0余人的校内最大的社团组织,并担承起了图书馆工作的“半边天”?“老师们特别注重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青年学子,在图书馆,志愿者们不但能近距离感受知识和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参与体验各种文化活动,许多人类精神世界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馆长杜保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山东师大校园里有不少国学社团,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山东师范大学国学联盟。社员们定期聚集在一起,或吟诗作对,或起舞翩翩,或煮茗得道,或弹琴吹箫。稷下风国学社拥有全面的国学活动体系,不仅设有稷下讲坛、国学知识竞赛、祭孔大典、国学小课堂、乐器小课堂等常规活动,还会不定期举行京剧票房周、茶话座谈会、读书交流会等活动。目前学校文化类社团达近百个,一百余名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参与学生一万余人。

        在山东省第四届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上,学校2014级索浩然同学一路过关斩将,凭借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思辨能力一举夺得特等奖,这也是山东师大在该赛事创办以来第二次问鼎最高奖。“平时我就经常参加学校举行的文化讲座、社团活动和各类诗词类比赛,再加上学校开设的各类传统文化课,正是这些文化实践活动让我有了更多的积累。”索浩然如是说。

        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留得下,还要能走出去。山东师大师生连年参加央视“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中国民歌大会等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学校积极推动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依托国际教育学院和肯尼亚、美国、韩国、巴西的四所孔子学院,学校每年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余次,搭建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崔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