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第二十五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渔民村:从“万元户村”到“千万元户村”

    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冯蕾 陈恒 严圣禾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05版)

        【小村巨变】

        渔民村,深圳改革开放的叙事起点。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来到深圳罗湖区渔民村,向居民们了解这里的新变化。转眼五年,这个曾经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正在实现新的超越。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家探访时,我家的年收入约几万块钱,现在家里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万元。”渔民村村民邓国华说,如今村里平均每户家庭财产都超过了千万元。

        从“万元户村”变成了“千万元户村”,跨越式发展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诀?

        今天的渔民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村庄”的概念。在全面实现城镇化的深圳,这里已是公司化管理的现代社区。在渔民村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正在快乐玩耍,12幢高楼林立,绿树成荫。

        50岁的吴颂球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村里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他指着不远处的“近民亭”说,亭子的对联——“渔曲高扬春故事,村民乐享泰和年”,可谓渔民村的写照。

        吴颂球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渔民们来到深圳河边的荒滩上,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棚屋,形成渔民村;改革开放后,渔民村组开始建运输车队和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加工厂;1981年,村集体收入达60多万元,渔民村也成了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据吴颂球介绍,在农村城市化改造的进程中,渔民村于1992年成立了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2001年,渔民村在旧村拆除重建过程中,把村民宅基地变成了商品用地。这也实现了土地问题的突破,为渔民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年,渔民村完成城中村改造,新建1幢综合楼和11幢住宅楼,配备了各种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并组建了渔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对全村楼房进行统一出租、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从“万元户村”成为“千万元户村”,增长的不只是财富,也有环境的改善,幸福指数的提升。吴颂球说,目前渔民村已经引进一家科技公司开发新的门禁系统,居民通过手机可以看到按门铃的人,安全变得更有保障。

        随着内地和香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兴起,渔民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今后渔民村计划向健康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尤其是要加强与高校合作,研发家庭管理、护理机器人等。“以后我还希望能在渔民村建立改革开放博物馆,促进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吴颂球兴奋地说。

        (本报记者 刘坤 冯蕾 陈恒 严圣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