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野外生存训练——大写的体育课

    作者: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6日 15版)

        学生在爬山途中。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学生自己动手搭帐篷。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俄罗斯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夏令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俄罗斯学生准备参加越野训练。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世界教育之窗】

        今年9月份,英国白金汉郡科特索中学的一组10年级学生放下了书包,换下了校服,穿上了厚实的雨衣和耐磨的登山鞋,前往位于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的阿尔斯沃特湖畔野外训练中心受训。这一次,他们的“野外生存课程表”安排的是在冰冷的湖水里游泳、划船、寻找目标以及背着沉重的帆布背包在坎伯兰乡下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徒步旅行。带队老师表示,学生们所接受的不仅是体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野外生存训练获取可以受用一生的生存技能。“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和耐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强大的心理能量和自信心——所有这些‘人所共需的人生财富’都隐藏在野外生存训练的课程当中。”

     1、各国课程 五彩缤纷

        无论是在俄罗斯、日本,还是在美国和西欧等西方教育大国,野外训练课程都在其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小学和大学教学大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在美国,野外生存训练是许多中学的传统课程。美国10年级学生的野外训练课程时间通常是十天左右。既然是野外生存训练课,当然要安排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村,甚至是荒野山谷、原始森林。负责野外生存训练的教师通常会把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在整个培训期间同吃同住,成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完成训练任务。教师特意将相互之间并不熟悉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意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与陌生人相处。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合作,懂得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和相互支撑。

        素有“战斗民族”之称的俄罗斯人对野外训练更是情有独钟。俄罗斯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也会像俄军的特种兵那样,在北极圈附近的冰天雪地里进行野外训练,在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徒步行军。俄罗斯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规定,野外生存训练课就是参加军训、走进军营。学生们的假期经常会充满各种各样的军事训练活动。比如说,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每年都会召集莫斯科等各大城市的学生到该部训练基地参加专项集训。俄罗斯国防部的一些军事训练基地每年也都会协助学校举办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培训期间,从13岁到17岁的孩子们要体验各式各样的“紧急情况”,应对种种生存挑战和灾难险情。比如,学生们要学会在专用训练水域进行搜索和抢救工作,要学习各类急救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须在迷路时学会找到“生存路线”。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俄罗斯的中小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冰天雪地里接受体能训练,而且还有机会身穿军装,头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地参加模拟军事行动。

        在日本,生存训练教育是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按照日本教育发展规划,“生存教育”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核心。为了让青少年掌握“生存能力”这种必须具备的技能,日本教育机构建立了一些旨在拓展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专项训练基地,让学生们在水上、冰上等人与自然紧密相联的运动项目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在澳大利亚,一些学校开设了生存教育课,以满足学生们“体验新挑战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技能。依据相关课程标准,5到6年级的学生要通过生存教育课学会基本的安全技能,并学会为自己或他人制订户外活动安全计划。7到8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如何在海滩、山上、灌木丛等不同环境中预防危险,懂得如何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认知户外活动中安全问题的个人责任和集体作用。对于9至10年级的学生,攀登、冲浪、划船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必须参加的项目,而搭建野外生活营地帐篷及在地形复杂的海湾中航行也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

        法国人讲究享受自然,酷爱户外活动,因此野外生存训练对法国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期待中的娱乐。法国学生喜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野性”,学生家长则重视孩子参与这些“体验大自然的活动”。法国学校会安排一些让孩子们认识自然与人相互关系的夏令营活动,中小学生的家长也会在假期与孩子们一起去徒步旅行。在法国人看来,野外生存训练或许并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但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更应当保持与大自然的亲近。

        德国人的野外生存训练更注重训练的多功能性,将学习、劳动和假日结合在一起。孩子的空闲时间不仅要读书学习,也要在山川湖海中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德国人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参加各种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只有亲近大自然,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保证。

    2、教育理念 始于英国

        英国是野外拓展训练的发源地,创建这一“另类”教育模式的教育家是名叫库尔特·哈恩的英国人。库尔特·哈恩是一个在德国出生的犹太人,他信奉“真实需要、行动和价值引导”的教育体验,他创立了著名的“塞勒姆七法则”,也就是七条针对学生的教育准则,许多现代学校和教育项目都是依据这些准则而建立的。

        哈恩对现代年轻人的“通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认为现代年轻人在六个方面的表现呈现出“退化”的趋势:一是现代交通工具导致的健康衰退,二是广泛流传的“观众病”(注:热衷于观看他人竞赛或表演)导致的主动性和事业心的衰退,三是令人困惑和焦躁的现代生活引发的记忆力和想象力的衰退,四是传统手工业的衰弱导致的技术和护理能力的衰退,五是兴奋剂和镇静剂的滥用导致的自律能力的衰退,六是过度忙碌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同情心的退化。

        对此,他提出了四个解决方法:一是健康训练,在体能上与自己进行比赛,通过体能训练实现意志力和纪律性的提升;二是远足探险,通过在陆地或者海洋上的长期训练,挑战难以完成的任务;三是项目,包括手艺和手工技能的培训;四是抢救服务,在冲浪、消防等情境中,为伤员提供第一时间的援助。“塞勒姆七法则”最初是为在校儿童制定的,经修改后也适用于成人学员。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正是源自库尔特·哈恩倡导的教育哲学。二战期间,英国商船在大西洋战役中遭受袭击,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库尔特·哈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941年,库尔特·哈恩和劳伦斯·霍尔特在威尔士的阿伯德威建立了第一所野外训练学校,学校成立的目的是培养年轻海员在艰苦的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培养他们自信、坚忍、不屈不挠的品质。这所野外训练学校至今仍在运营,是一所由慈善基金提供经济支持的优秀野外拓展培训机构。机构的课程非常细化,根据每个人的特性量身打造,目的是改变年轻人思考和感受自身以及生活的方式,通过训练来提高个人素质、社会能力以及情感技能,让年轻人在学校和职场生涯以及今后的个人生活里都拥有必备的各项能力,学员不仅有大学生、新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有中学生以及小学生。

        二战结束后,拓展训练模式被更多人所认识、接受并逐渐推广,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发展到全世界。由于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许多方面。

    3、野蛮体魄 文明精神

        参加野外训练课,其实就是与你的同学一起去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呢?最基本的项目就是背着重重的包裹在山里徒步行走,包裹里装的不仅是个人衣物,最沉重的“负担”是团队的“共同财产”,例如帐篷、厨具、食物和饮用水等等。队员们分工明确,有队长、领航员、厨师、书记员……职务每日轮换,每个人都因此可以得到多方位的训练。搭帐篷、生火、辨认路线,寻找适合团队每个成员体力的行进速度和休息节奏——野外生存训练中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是考验和锻炼学生责任感和互助精神的必修课。

        很多经受过野外训练的学生都深有体会:在团队合作中,个人的一个小失误很有可能使团队的全体成员陷入困境。在遇到困难时,推卸责任和互相责备于事无补,想办法解决问题、及时走出困境才是正确选择。可以说,野外训练不仅是对一个人原有性格和品质的检验,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个性的再塑造,使其有机会在反复思考这难忘经历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弱点、优势和长处。

        在美国教育学家看来,野外生存教育的宗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知识的增长、身体的健康,又重视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价值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野外生存课程可以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从生理、心理、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满足学生提升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战胜自我的需求。野外生存训练就是培养敢于冒险的意识和善于应对挑战的精神,它对年轻人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可以在年轻人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在俄罗斯教育学家的眼里,野外生存训练既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学会个人应对危机的本领,学会面对复杂困境的生存技能,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军人气质”和“军人作风”。在户外,在严寒季节的原始森林,人会了解自己身体的脆弱,同时也会发现内心深处那个潜在的强大灵魂。“野外生存训练更容易让俄罗斯人寻找到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来说,生存训练一直具有特殊意义。野外生存训练与安全常识教育一样,是每个日本人的“人生大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日本学校经常举行的地震、火灾、海啸逃生演练,其实是在时刻提醒学生“学会逃生”,同时也在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培养冷静面对灾难的心境。

        野外生存训练是体育课吗?不,它绝对不仅仅是体育课。把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仅仅看成是中小学和高校体育课的拓展和更新,这显然是对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误读。是的,仅仅从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的层面来认知野外生存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仅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安全意识、获取生存技能,它更是一种生存观念,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理支撑。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内容,野外生存训练课实用有趣,并且富于想象力和挑战性。它可以吸引绝大多数学生,激发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的激情。骑车、攀岩、远足或野营,学生们正是在这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开始领会人该怎样面对自然,应该怎样在自然中学会生存。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