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8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全面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

    ——苏州大学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锐意改革谋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丁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30日 08版)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东吴大学老校门。图片由苏州大学提供
    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学生在做实验。图片由苏州大学提供
    苏州大学传达十九大精神。图片由苏州大学提供

        【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作为全国地方高校的领头羊,近年来,苏州大学抢抓发展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内涵建设,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转型。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苏州大学全校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苏州大学将以更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建设“双一流”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篇章。

    新思想引领,为立德树人保驾护航

        “在十九大报告规划的宏伟蓝图中,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同学们肩负着重任,是中国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中坚力量。”2017年11月3日,苏州大学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专场报告会,十九大代表、苏州大学副校长张晓宏与2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用自己参会的亲身经历宣讲十九大。

        十九大召开以来,学校下达《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组织系列活动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实现从全校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到青年学生的全覆盖,切实做好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在组建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基层的同时,苏州大学启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发挥学校学科和专家优势,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理论研究成果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开展课题研究。

        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苏州大学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每年新学期伊始,校院联动、党政协同,密集推出“新生第一课”,已成为苏州大学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规定动作”。学校将思政课纳入教改体系,把思政教育融入新生研讨课和全校通识课程,通过小班授课、问题研讨、实地走访调研,直接回答关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个人选择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等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学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度挖掘建校117年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爱国奉献精神内涵。通过着力构建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扶助贫寒学子的百年“惠寒”行动已成为苏州大学师生公益活动品牌。五年来,每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学生近两万人。

        “培育一流人才是苏州大学的永恒目标和不懈追求,苏州大学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

    聚天下英才,科研创新从“高原”攀向“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从2007年起,苏州大学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将人才选拔视野扩展到全球,先后十余次在《科学》杂志发布“求贤书”引进高层次人才,并逐步将目光投向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端人才和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十年来,学校新增各类教学科研人员1400余人,其中海外回国人员占40%。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千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190余人。

        用才更甚于引才。学校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推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式,由引进的高端学术人才负责组建“旗舰式”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显现出“以人才吸引人才”的集聚效应和团队效应。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生物医学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团队已逐渐成为学校学科快速发展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点。

        “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要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就必须创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学术生态。”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

        通过20多个创新平台,苏州大学打破学院界限和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集成,为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学校提出“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人才共享理念,实施“顶天立地”的科技发展战略,鼓励高端人才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高端人才的集聚,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按下“快进键”。五年来,苏州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连续六年稳居全国20强,全国地方高校首位。

    名校促名城,深度融合校地互利共赢

        苏州,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第二的现代化大都市。苏州大学始终与苏州发展同频共振,精准服务国家区域建设。

        依托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苏州大学着力于研究和传承吴文化,并将昆曲、园林、评弹等引入校园,通过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等,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十八大以来,以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为核心,苏州大学将研究院搬到地方,先后派出“科技镇长团”78人次,负责校地科技对接;450余位教师进企业承担18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举办的“对话苏州发展”高阶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企业家与党政领导直接对话,共谋苏州创新发展,已成为苏州市委、市政府确立发展战略、制订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学术咨询平台。

        加速创新资源与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深度结合,苏州大学建构起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形成了“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2016年,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全面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学科产业对接”等十大工程,全面促进学校人才、科研、智力等创新资源与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深度融合,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深度合作近一年来,双方共投入经费近1.1亿元,组建了16个科技攻关创新研究团队,申请专利37项,创建科技型企业5家,与7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丁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