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江苏常熟

    打造精致城市 提升幸福指数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7日 04版)

        11月初,正是江南地区水稻收割的季节。中午,在江苏省常熟市瞿巷村9组,81岁的村民陈浩明和老伴徐巧咲正准备吃午饭。“上午在村里建的免费茶馆喝茶、下午通过村里免费安装入户的无线调频广播听听戏,家里屋外干干净净,景致不比城里的公园差。”陈浩明大声说,“我们老百姓对目前生活的评价就是四个字:心满意足。”

        江苏省常熟市委书记王飏告诉记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熟市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打造一座有温度、有质感、有品位的精致城市,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志愿服务引导全民参与

        在常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沿着秦川河支流一路往北走,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坐落在河道两岸。在这样的老社区,记者看到的是清澈的河水、整洁的路面,小院子的角角落落都被主人用心种上了凌霄、夜饭花等易活而又漂亮的植物。老社区为何能如此整洁有序?答案就在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身上。

        “百姓河长”建珍阿婆今年已经78岁,她是常熟市北门大街社区的一位老党员,也是社区爱河护河的20名志愿者之一。琴川河等常熟的“母亲河”在他们的“护卫”下,河水越发清澈。就连遛狗人士清理小狗粪便的纸张,附近的志愿者也会每天放到路边的小木箱里,文明遛狗在常熟已经深入人心。

        常熟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韩卫兵告诉记者,精神文明创建说到底是做凝聚人、引领人、培育人的工作,常熟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励群众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提升境界、影响更多身边的人。

        在几十公里外的海虞镇海福新城社区,来自周边多个自然村的4000余名农民陆续“洗脚进城”,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这里,经常传出这样温馨的故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幢3单位92岁的巫永林和楼下91岁的老闺蜜姚根云,又坐到一起拉家常了;26幢84岁双腿截肢的陈奶奶被志愿者用轮椅推到小区的小游园里来看风景,顺便还去社区卫生站量了量血压。“我们社区共有这样的志愿者150余人,分为13支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海福金乡邻’。” 海福新城社区主任徐月红介绍。

        目前,常熟市已注册志愿者13万余人,年参与志愿服务40多万人次,“爱水护河”志愿服务项目、“海虞妈妈”助学关爱志愿服务项目先后入选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榜样引领共同的价值追求

        常熟,因爱而温暖,因爱而和谐。

        黄阿雪出生于常熟市辛庄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留在苏州城里工作。2010年,他联系了分散在五湖四海的辛庄学子,借鉴苏州市党员关爱基金的做法,在全镇建立了第一个助学基金——“顾泾学子关爱基金”。2014年,辛庄镇整合“顾泾学子关爱基金”“吕舍爱心基金”等10多个爱心基金,挂牌成立“辛庄德善基金”。目前,这个“草根”基金已累计发放尊老金、奖学(教)金400多万元。同时,该基金每年还组织在外辛庄籍医务人员多次返乡义诊,4000多人次的乡邻不出家门就享受到了专家们的医疗服务。

        “最美老乡”黄阿雪的事迹,登上了苏州市首个“善行义举榜”,常熟市文明办更是建立了基层“善行义举素材库”和市级“身边好人典型库”,在全省率先开通“道德楷模,身边榜样”常熟好人网上展厅,发动全市人民一起寻访像黄阿雪这样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并依托全市400多所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道德评弹故事汇”“一村宣讲一故事”等活动。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常熟蔚然成风。“德善辛庄”“孝爱梅李”“仁风古里”……一个个具有示范效应和独特民风的模范乡镇,构成了文明常熟的生动背景。目前,常熟已培育选树了两位全国道德模范、3位江苏省道德模范,13位中国好人和1个“全国最美家庭”。

    优秀文化塑造精致城市品格

        常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如何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百姓、塑造城市品格,是常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必答题”。

        虞山琴派传人朱晞向记者介绍,20世纪90年代,他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建立起古琴三级传承网络。今天,他的10多位弟子已从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古琴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走上了古琴传承之路。而在这座江南小城里,有超过3000人常年学习古琴。

        “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么多‘雅文化’,在保护好的同时,应该转化为引领百姓精神生活的动力。”韩卫兵说,“要想得到百姓认可,必须让文化在基层‘立牢脚头’。”

        目前,常熟已建成江南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江南文化节、古琴艺术节等重点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艺术馆内,政府出资的戏曲公益培训吸引了票友们的广泛参与;“三下乡”“村村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举办公益巡演、广场文艺超过300场,其中,“送戏下乡”采用“点菜看戏”的形式,常熟市文化艺术中心和锡剧团每年送出100多台脍炙人口的节目到田间地头。

        文化熏陶着这座城市的居民,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品格。生活在常熟的人们,在实践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是文明成果的最终得益者。今年以来连续6次第三方文明城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常熟市民对创建的支持率均超过96%。

        11月14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江苏常熟成功入选。“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常态化、纵深化方向发展,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文明创建最终的衡量标准。”常熟市市长周勤第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