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历史的风景

    ——杭州随笔

    作者:徐刚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13版)

        良渚文化玉琮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良渚文化黑陶豆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杭州的风景是有历史的,它或许起步于良渚。往返寻觅于良渚、杭州之间,感觉着汉语的命名力:良渚,美丽洲也,它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美丽与诗性。

        游杭州者,与风景游也,与不朽之灵魂游也——钱镠治杭的史绩、西湖三贤的传奇、维新志士的悲歌……杭州的风景悠远而深邃。

        杭州,古都也,书上说中国有六大古都,杭州居其末。

        “最忆是杭州”,良可叹也!我既然不能问白乐天,便追问自己为什么最忆是杭州?笔者数度去杭州,游西湖,客刘庄,瞻仰岳王庙,远望保俶塔,临吴山天风而诵秋瑾诗:

        老树扶疏夕照红,

        石台高耸近天风,

        茫茫浩气连江海,

        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还曾三度踏访余杭,流连忘返于良渚丘田。2007年秋为记录片《江河水》做嘉宾主持,与主持人梁英一起到良渚拍片时,正值浙江省考古人员发掘良渚古城,从地面下挖二三米深的一处古城遗址墙基上,那些有棱角的巨石块垒以及黄土堆筑平静如斯,而我站在这里,与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近在咫尺,能不心生波澜?我的采访笔记上记着我和考古发掘者当时的对话:“良渚古城的发现,对良渚文化研究意味着什么?”“不仅是良渚文化研究,它关乎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明程度。这是我们几代考古人梦寐以求的发现。”“能不能说良渚是古国、这里是都城?”“当然可以。”闻讯赶来的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良渚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的中心地带是莫角山遗址,古城的选址不同凡响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南北两面依天目山之余脉,东苕溪与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去,凤山和雉山两个天生小山,高居古城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古城墙在莫角山四周的田间绵延超过了6公里,古城城墙除南城墙略窄为40多米宽外,其余三面城墙都有60多米宽。

        良渚当时显然没有杭州。

        但享有盛誉的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良渚是古杭州。”

    杭城初始

        现在我正置身于春日的西湖三潭印月处,品尝着一杯清明前的龙井茶。眼前花红柳绿,水波荡漾,舟楫往来;远山隐约如水墨画,那笔墨却溢出于尺幅之外,连接着良渚文化中的黑陶与玉器、神人兽面纹……这使我想起风景——杭州的风景是有历史的,深邃而悠远,哪怕只是稍稍深入其中,便可得无限遐思,可略窥其根脉绵延之一端。春秋战国时代的杭州先后分属越、吴、楚,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设钱唐、余杭两县,隋文帝9年(589年)置杭州,乃杭州有名之始也。到五代十国杭州为吴越国国都。今之余杭已为杭州市余杭区。

        隋开皇十一年,杨素奉命治杭州。在凤凰山依山筑杭城,其规模是“周三十六里九十步”。南北城墙在吴山与钱塘门之间。《乾道临安志》又载:“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唐建中二年(781年),李泌为杭州刺史,尝西湖水,淡水也,其时杭州百姓以“水泉咸苦”为愁,李泌遂引西湖水在杭州西北部人口稠密处开六井: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井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口组成,疏浚西湖东部于湖底挖出入水口,砌砖石以木桩围栏护之,再以暗渠法掘深沟埋进粗毛竹管,引水入井。李泌是第一个让杭州先人喝到西湖淡水的人,他所创制的暗渠引水、六井供水,是杭州最早的给水系统工程。六井遗迹犹存,杭人感恩故也。

        西湖水为什么是淡水?大约七千多年前西湖是钱塘江的一个浅水湾,吴山与宝石山南北相望成为此一浅水湾的两个岬角。因着长江、钱塘江及山上溪流带来的泥沙天长日久后层垒叠高而堵塞了浅水湾之入口,使沙洲生成连接为陆。其内侧成一泻湖——西湖初始也,始称武林水,后称明圣湖、金牛湖。唐时因湖在钱塘县境内称钱塘湖,隨代筑杭州城,湖在城之西遂名西湖。历史上“杭”字、余杭的杭、杭州的杭多有传说与交接。相传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时舟行至此,舍其杭而登陆,杭,即为方舟,故名余杭。另有一说是夏禹在这里造舟以渡,古越人称之为禹杭。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九州,“上会稽,祭大禹”,因“水波恶”而到宝石山南麓避风,皇船系一巨石之上,后人名之“系缆石”……所有这一切传说其实都包涵着历史的重大信息:余杭、禹杭、系缆石等等,均与中华文化的开拓和继承相关,和开始相关。

        秦始皇之后一千多年中国古史进入天下大乱的五代十国,杭州历史上又一个重要人物出现——吴越国第一个国王钱镠是也。钱镠在杭州以保境安民为国策,“世方喋血以事我,我且闭关修蚕织”。杭州丝绸织造业之发达,钱镠功不可没。当时杭州城已破败,钱镠再筑杭城时的规模浩大可叹,先筑夹城,又筑罗城,再筑子城。南至六和塔,东到候潮门、艮山门一线,北及武林门,西至涌金门、清波门。为南宋都城打下了基础。钱镠疏浚西湖有名言传世:“百姓以湖水为生,无水即无百姓,百姓既无,吴越国安在?”钱镠尚周公之“吐哺握发”的典故而造“握发殿”,以广罗人才。吴越,信佛之地也,当今杭州的不少寺院和佛塔为斯时所建。《西湖游览志余》称:“杭州内外及湖山之间,唐以前为三百六十寺,及吴越立国,宋室南渡,增为四百八十,海内都会未有加以此者。”杭州四大丛林中的昭庆寺、净慈寺为吴越所造,又扩建灵隐寺。还造了理安寺、六通寺、灵峰寺、云栖寺、韬光寺、法喜寺等,及保俶塔、六和塔、白塔和雷峰塔。当时杭州不仅已有“东南形胜”之誉且享“佛地”之称。钱镠字具美,临安县人,出身低微。又有传说钱镠出生时满村有火光其父钱宽以为不吉,要将其投井,阿婆不许,留养成人。因此钱镠的小名叫婆留,现在临安犹有婆留井的痕迹。

        钱镠治杭有史绩,笃信佛教且文笔优美。其妃戴氏出身农家,贵为王妃后仍岁岁回去省亲,钱镠为其送行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之语传至民间编成山歌,“陌上花开”传唱一时,苏东坡作《陌上花》诗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

        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

        游女长歌缓缓归。

        到北宋一统天下,而杭州乡间农人“还穿吴越的服装,讲着吴越的故事”,只知吴越而不知有宋也。

    西湖三贤

        史有西湖三贤说,白居易一也。其《忆江南》词两首与杭州山水共不朽矣!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被贬谪为杭州刺史,到任伊始走访民间,杭城民生仍为水所困扰,西湖堤坝坍塌,六井皆已湮没,海潮倒灌,百姓饮咸苦之水,农田遭旱涝灾害。白居易疏理六井,又率民众筑钱塘门至武林门的长堤,把湖水拦截在上湖,使下塘一带农田再无旱涝之患。为堤防如法,蓄泄及时,白居易写《钱塘湖石记》,刻碑于湖畔。白居易所筑之堤已淹没无存,今日西湖之白堤原名白沙堤,白居易来杭州前即已存在,白居易自谓“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白沙堤是其常去散步吟诗处,杭人谓之白堤也。史家少有论及的杭州之为杭州,乃吴越兴佛杭州有禅意,此其一也;乐天为诗杭州有诗意,此其二也。白居易有句云:“更无一事移风俗,唯化州民解咏诗”,杭州之民能咏诗,白居易故也,白居易诗多乐府味质朴优美故也,流传民间歌之咏之百姓喜之也。白居易离任时有无限眷恋:“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而杭州百姓倾城相送,白居易拱手道别三步一回头并谆谆相告:“西湖水,民之根也!”并把自已所存官俸全部留作治湖之用,留诗云: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宴。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西湖三贤之二便是苏东坡了。西湖又称西子湖,来源于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在众多的咏湖诗中,此诗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堪称绝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一生两次任杭州地方官,第一次为贬谪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在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其为时人所传扬的一是公正判案,为民申冤。二是治理西湖,救贫扶困。三是诗酒唱和,继白居易遗风,教化杭人。苏东坡赴任知州时,适逢杭州大旱,饥疫并作,入秋后大雨倾盆,钱塘江泛滥殃及西湖,“农民栖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西湖之重修已时不我待,苏东坡说,“杭州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也”,于是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以工代赈,浚湖筑堤。苏东坡每天到湖上巡察,与民工交谈。历时数月西湖复见烟波绿茵之气象矣!又将挖出之淤泥葑草堆筑成堤,堤岸两旁植桃树柳树,此苏堤也。苏辙曾有诗说东坡:“昔年苏夫子,杖履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望湖楼醉书》与《湖上初晴雨后》一样流传杭城,老少能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杭州寺庙众多,也多会诗的和尚,诗僧是也。苏东坡爱与诗僧游,互有唱和成为佳话流传。龙井有过溪桥,就是苏东坡访法号元静的诗僧辩才留下的古迹。辩才82岁归老龙井寺在寺旁建远心庵,以为取静之地,人称“远公”。并立清规书于寺门:“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相告: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桥。山僧元静叩白。”某日苏东坡到龙井拜访辩才,品茗说古,吟诗论文,竟僧俗难分,一见如故人。东坡辞别,辩才送行,意犹未尽,边走边聊,不觉过了虎溪桥。小和尚急呼:“师父,师父,已过虎溪桥矣!”两人相顾而笑,东坡拱手:“我误远公,不知戒律。”辩才答道:“杜子美诗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遂改虎溪桥为过溪桥,并造过溪亭,一字之改,一个故事,一种风流,一派历史的风景。

        我去杭州游西湖,曾经遇雨,曾闻桂子,曾上风雨楼,风雨声中,桂花香里,云岚之间,总会有背影隐约飘忽,其有白乐天乎?其有苏东坡乎?他们之所以名垂千古,为民造福之外就是诗歌文章了。唐宋若干年间的杭州,白傅、苏公的诗远出文人圈之外,成为杭州人的诗,可以歌之咏之。杭城风气丕变,杭人文质彬彬,善哉!妙哉!西湖苏文忠公祠有阮元撰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西湖三贤中的林和靖,别有风光者也。林和靖名逋,少而孤,经史诗文无不通晓,却淡泊名利。曾周游江淮,所见山水不及西湖,便回到杭州结庐孤山北麓,不娶不仕,写诗作字,种梅养鹤,自娱自乐,隐迹一生。林和靖酷爱梅花,在孤山遍种雪梅,赏梅咏梅佳作神妙,如《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孤山风景因梅而美,慕名前来者日众,童子谓:“此有扰先生之清静,能否拒之?”林和靖告童子:“不可。孤山者人人之孤山也,我有梅,人能赏,共香雪。”林和靖只是贴一告白:“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林和靖高卧孤山30年,朝夕相伴者梅也、鹤也,遂有“梅妻鹤子”之佳话。梅尧臣曾说:“和靖之学,谈道则孔孟,语文则韩柳……使之立朝定有可期。”林和靖有诗明志:

        未许尘埃来几席,

        不妨贫病是湖山。

        文章自问难追古,

        光景无多肯负闲。

        好生了得,“肯负闲”啊!为归老孤山,林和靖又自造一墓庐,临终自题:

        湖上青山对结庐,

        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

        犹喜曾无封禅书。

    承前启后的英灵

        杭州山水,天造之物也。但有人迹、有人类的改造利用如六井,如灵隐,如苏堤,如过溪桥,如孤山梅等,不一而足也。且代有文人,或者吸引呼唤着骚人墨客忘情于此,多少名人、志士、文豪乃至埋骨西湖之滨。游杭者,与风景游也,与不朽之灵魂游也,知乎?知乎?袁枚《谒岳王墓》云: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岳飞、于谦、张苍水、章太炎、秋瑾、苏曼殊、苏小小等人的墓葬,现在被称为景点,其实是杭州的灵魂、西湖的精魄。不要说这些古人的墓地、白堤、苏堤、灵隐寺、小孤山、三潭印月等了,即便是西湖桂子、玉兰、一支梅、一树一草,都已经成为人们的意象而留迹于心灵并世代相传。一处胜地的可持续发展,则有赖于史家不断对历史钩沉并与近当代接续。

        近当代的历史往往易被忽略,杭州亦然,西湖边上有的脚印不过百年,西子湖里有的桨声余音尚在,多少往事不能不记。“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流亡16年后归国居上海,曾经有杭州密不示众之行。为何密不示众?为见维新元老徐致靖。何称元老?倘无翁同龢、徐致靖代康有为上书直达光绪帝手中,即无百日维新。尤其是徐致靖的《保荐人才疏》,第一即是康有为。是时因得不到光绪帝的明令,康有为已拟离京。《康有为自编年谱》记“二十五日,忽为徐学士荐备顾问,奉旨着于二十八日预备召见”,即光绪帝与南海之独对也。徐学士即徐致靖,晚年自号仅叟、仅老,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左侍郎。变法失败,慈禧亲定的斩立决名单中徐致靖名列第一,后经力谏,下狱待决。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出狱,迁杭州,闭门读书。1914年早春某日下午,康有为只身而至杭州姚园寺巷徐致靖寓所。管家徐福到书房对徐致靖外孙许姬传报称:有客要见老太爷,却不肯说姓甚名谁。许姬传到轿厅对来者“请教贵姓”,却被反问:“你是徐大人的什么人?”许姬传答:“外孙”,并说“外公去茶馆了。”来客轻声说:“我们进去谈吧。”并不时回头,有警觉意。许姬传引路进得客厅,厅外有脚步声,许姬传出迎:“外公,有客等你。”徐致靖疾步走进客厅,许姬传有记:“这时,客人站起来对了眼光,就抢走几步,跪倒地上,我外祖也跪下,两人抱头痛哭。”然后相携相扶,起身、入座。仅老告诉许姬传:“这是南海先生。”许姬传行礼如仪好生激动,外祖不时说及,思之已久的康南海就在眼前了。晚宴小酌,劫后余生且得重逢却不敢贪杯,康有为告仅老,有很多话要说,但浙江其时当道的朱瑞是袁世凯的人,今晚只能笔谈。

        许姬传记云:“仅老叫我预备笔墨纸砚,我把新买的邵芝岩的小楷紫毫,一刀尺白纸,放在左面方桌上,又到上房拿了盏煤油灯点上,就给他们磨墨。只见南海把那支小紫毫放在嘴里一咬,开大了,他们开始笔谈。”康有为下笔疾书:“戊戌年乘重庆轮到上海,工部局的濮兰德持照片,乘兵舰到吴淞口登重庆轮找到我,即换乘军舰直放香港。在旅途中濮兰德云:‘李提摩太打电报与上海领事白利南设法营救,但当时上海道台照会领事馆,协同缉捕康有为,如果掩护中国政府缉捕的要犯,牵涉到外交,白利南不敢做主,就电伦敦政府首相沙士勃请示,得复电同意营救,才派我带了照片到你的。’”仅老写的是六君子被害慷慨就义的情况,又写:“在狱中曾作《祭六君子文》、续《正气歌》,是腹稿。经狱中生活及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仅老被释到杭州时,研舅已病逝。康在后面写道:“研甫(即徐仁铸)兄是我党通达时务的杰出人才,与谭复生可称双杰,如他在京,当不致如此惨败。”仅老又接着往下写……许姬传记道:“谈辛亥革命,康与仅老有分歧,康似眷恋亡清,而仅老则认为满人多半昏庸贪贿,不亡何待。”然后是晚饭,“饮酒时,因旁边有人伺应康的话不多,只问年伯还唱昆曲吗?仅老说:常常以此为遣”。饭后笔谈继续,许姬传称:“这一刀纸,我只用了十几张,他们笔谈写了八十多张,我想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将来把它裱成册页收藏起来。”“康把煤油灯摆在书房外廊子上,把一叠纸放在灯上烧,我说这样会把灯头焖灭了。康说:‘世兄请你帮我烧。’我就找一个铜盆,先把十几张纸放在里面,点一根火柴烧,陆续往里续,很快就烧完了。他还怕烧不透,我递一根铜尺给他,他仔细检查直到全是黑灰,才进书房。我一边替他烧,心里直说可惜,这一份原始谈话手迹,包括晚清时不少重要史料,要保留下来多好。”

        此后,康有为屡有杭州之行,其游兴诗兴俱皆,作《游烟霞洞》诗题下有注:“洞在南高峰麓,有六朝佛像数十,精妙迫肖,神气如生,天下皆称。素钦雅典、罗马刻像之精,不知中国古旧刻像精能如此,实为中国瑰宝,国人宜共珍之。洞外巨石离奇,梅、桂数千,时当八月,桂花大开。偕徐子静侍郎丈同游。”这一段文字弥足珍贵,不仅是对杭州南高峰六朝佛像的精当评价,而且修正了康有为自己比较历史上中外石刻之偏见。1916年夏天,康有为又至杭州再游西湖,到姚园寺巷接徐致靖同住刘庄。是日晩上有浙江督军吕公望、警务处长夏超清于三潭印月请客,主客寒暄毕,康有为说:“仅老是度曲名家,当年名震京师,各位可一饱耳福也!”从城里请来的笛师方鹤亭问:“仅老唱哪一折?”“骂曹!”一曲唱罢满堂彩,三杯酒罢南海谈兴更浓:“三潭印月非三潭乃三塔也,碑文一字之误,后人将错就错,塔为潭矣!”仅老又提议:“泛舟听曲如何?”众人叫好,于是上得小舟先荡漾于湖心,南海说很想听“关大王单刀赴会”。于是,方鹤亭操笛,唱者为仅老12岁的小外孙源来,字正腔圆激越昂扬声震西湖。泛舟夜游者循声而至拍掌叫好声中,仅老又唱“牡丹亭”。夜半而归。是次西湖之行为时一个月,康有为要去曲阜祭孔陵、游泰山,仅老年高不克同行,于是相望相惜相拥而别。许姬传记道:“仅老在西湖刘庄盘桓了一个月,才尽欢而散。”这是他晚年度过的最愉快的一个夏令。临行时,他做了一首七古长诗赠康南海,题曰:《七月既望夜宴刘庄酒后狂歌为南海寿》。七十二韵,其中有:“南海先生王佐俦,遭时不遇海外游。游迹偏历五大洲,文明新理供吸收。”尾句为:“尽此一宵乐,且学少年游,参横斗转兴未已,放棹三潭,洗盏更酌,同销万古愁。”

        1917年丁巳早春,康有为六十初度。是年张勋复辟康有为随之。徐致靖得知消息,直斥康有为“糊涂”,要南海速速离京。其时康有为再次被通缉,于美国使馆避难,又有噩耗传来:徐致靖病逝!康有为含泪悲声不能奔丧,作《祭徐子静侍郎文》,有“雄心埋于西湖”句。又作墓志铭:“凤凰笯,朝野枯,周鼎废,都邑墟,此为中国维新元老徐侍郎之墓,百世敬之,勿椎勿苏。”

        西湖历史的风景中,承前启后的英灵便是维新元老徐致靖了!

        康有为流连西湖的足迹还在继续。刘庄北之丁家山原有南海旧居,筑于“蕉石鸣琴”之上,名“康庄”,又名“一天园”。今无存矣!坊间传说康有为在杭州看戏,演的是《光绪皇帝痛史》,当时杭人街谈巷语说“康有为看康有为”“康有为哭康有为”,不为谬也。南海自记:“道过戏院,有告以今夕演光绪皇帝痛史者,下车观之。甫入场,即见扮演老夫冠带在台上,观客指而叹息,不知老夫之在场也。”《赵柏岩集》记,其时戏中,“顾无为装德宗,罗笑倩装南海,演至痛心处,顾、罗哭于台上,南海哭于台下,一时观者咸引颈看南海,传为奇事”。

        历史的风景并非总是轻盈优美,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杭州亦然,西湖亦然。因而当我们从眼前的风景中追溯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会生出一种苍茫的、凄凉的、沉重的、梦幻般的美感,此历史的风景之所以格外迷人处耶?

        回到本文开头,回想古杭州,再读良渚文化。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是西湖博物馆?它是负有使命的。1936年12月至次年3月间,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者施昕更在杭县、即余杭良渚镇附近发现了一些黑陶,并进行小规模试掘,“得到了不少陶器和石器”,写成《良渚》一书,揭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良渚黑陶曾被认为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支系,其年代晚于龙山文化。后来的发掘,尤其是大量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震惊世界,因其无可比拟之精美也。从而使考古学家发现,良渚类型的史前文化遗存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别。1959年,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把此一类型的考古文化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根据碳十四测定,良渚文化的年代距今5300年—4200年。”寄语读者诸君,倘若你游杭州,良渚博物馆当是必去之处。其前厅为“站在杭州看良渚”,视觉为之震撼的是大幅投影,其为良渚古城墙也,莫角山宫殿基址也,瑶山祭坛也。前厅地面是玻璃地坪下的杭州湾全景沙盘,标识着钱塘江、西湖等。地坪与墙上投影自然连接。“5000年前的良渚遗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汇地带,位处一个C字形大谷地的北侧,这个大谷地西侧的余杭镇是秦代始设的余杭县治所在,东南端是五代吴越国及东汉以后形成的杭州主城区……人类活动从北部的良渚遗址向西迁移至余杭镇,再从余杭镇发展到杭州市。这个长达5000年的区域变迁过程,即苏秉琦先生所言之良渚是古杭州。”或者也可以说,杭州从良渚起步,行行复行行,道路长且阻,然西湖近矣,钱塘江潮声可闻矣!

        杭州,古都也,中国有六大古都,我说杭州位于首。

        (作者:徐刚,系诗人、散文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