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20世纪80年代,这首流行歌曲唤起很多人对故乡的美好记忆。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许多人魂牵梦绕的故乡小河陷入了河床淤积、水质恶化甚至断流干涸的窘境。
近3年,辽宁省沈阳市共投入资金1.5亿元,采取清淤疏浚、堤岸修复、栽花植树等措施,共治理村屯河道182公里,让168条“故乡的小河”重新恢复了生机,涉及9个县(区)156个村屯,彻底改变了农村河道脏乱差的现象。
环境秀美,关键在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拥有一汪洁净的水,就多了一双灵动的眼睛。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财力所限,许多地区都只注重对流经城市的大中型河流的治理,而对处于“神经末梢”的村屯河道鲜有顾及。因此,沈阳市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包括吃得更放心、住得更舒心等物质需求,也包括“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这样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怀念和期待。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难点,但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矛盾”的正视,既反映了我们党的清醒,也昭示着执政党的担当。
一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板。我国的城镇化率已从2010年的47.5%提高至2016年末的57.4%,与城市相比,农村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成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短的那块板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小康的底气就不足、成色就不够,也偏离了小康建设的初衷。
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繁荣与兴盛。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十九大报告明确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内容更全面、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宏大,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我们党对自身承诺的一次“再加压”。
对人体而言,眼底的视网膜血管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看见的血管,许多脏器状况都可以从眼底反映出来,所以医生经常把它当作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窗口。同样,沈阳治理的168条“故乡小河”虽然只是一些“毛细血管”,但我们可以看到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拳拳之心,以及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付出的努力。我们希望,这种努力能够在各地出现更多的“复制版”“赶超版”“升级版”。
(作者:毕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