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晚唐遗址再现成都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2日 12版)

        考古现场全景图

        在考古现场发现的始建于宋朝的一渠两沟。  雷建摄/光明图片

        考古工作人员正细致清理泥土。

        本报成都11月21日电(记者李晓东 见习记者冯帆)21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成都市市中心青羊区鼓楼北一街发现了一片近5000平方米的晚唐遗址。结合文献记载和已经发掘出的近3000平方米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推断,此处考古遗址位于古时成都子城(内城)和罗城(外城)的中间,为晚唐时期修筑罗城时扩建的主干道。至明朝时期,此区域极可能与内江王府有关。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负责人王瑾介绍,通过发掘和局部勘探解剖,目前该遗址已发现至少有唐五代、宋元、明等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包括河道、房基、道路、水井、水沟、灰坑、窖藏等遗迹现象,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建筑材料等遗物。

        其中,河道位于发掘区南部的最底层,宽度约35米,方向由西北向东南。河道之上是一条宽2.5~3.2米的一沟双渠的排水沟,是晚唐修建的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排水主干渠,历经五代、北宋、南宋时期,几经改造、修补,废弃于元代早期。在发掘区的北部,有一条宽3.2米的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其始建年代不晚于南宋,废弃于明代早中期。位于排水沟和道路之间,有天井、灶等遗迹现象,推测为临街的店铺或民居。从现场情况看,这些建筑物的废弃堆积火烧痕迹明显,似与火灾或战乱破坏有关。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易立向记者介绍,晚唐以前,考古遗址地属于成都城外郊区。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子城面积略显狭窄,于是,晚唐时期开始扩建新城,即罗城。结合文献推测,遗址中所发现的河道应该与子城北面的护城河有关,所发现的道路应该为东西向罗城主干道的一部分,连接大西门和大东门。当时,成都城区内有四条主要的干道,分别为连接大西门和大东门的干道、连接小西门和小东门的干道、连接北门和南门的干道以及连接笮桥门的干道。明代时期,成都修建蜀王府,并在其外围修建了很多郡王府,包括内江王府、德阳王府等。鼓楼街遗址发现大量瓦当、滴水、脊兽等明代建筑构件,或许与明代内江王府的建设有关。

        该遗址与1996年发现的成都内姜街遗址相距仅295米,二者宋元时期的文化面貌极为相似,两处皆发现排水沟及道路。通过测量,发现两处排水沟相互垂直,而道路则是同一条西北—东南向的道路。

        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唐五代至明代成都城的市政给排水设施、街巷民居的规划、建设与布局提供了直接依据,对于探索各个时期的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活面貌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