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设社区办园点接收3至6岁儿童、河南郑州未来3年将新建100所幼儿园、安徽亳州未来3年将新建或改扩139所幼儿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与幼儿园相关的新闻近期频见报端,人们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也再度高涨。
目前学前教育面临哪些困难?学前教育究竟应该教什么?在解决“好入园”的同时如何破解“入好园”难题?学前教育立法是否有必要?在日前由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暨中国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学前教育”这一关键词展开深入探讨。
1、学前教育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指出,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多所,在幼儿园的学生有4413.9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2.6%和19.8%。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达到了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70%的目标任务。
不过,顾秀莲坦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问题主要体现为普遍性资源供给不足、教师数量短缺、工资待遇偏低、幼儿园运转比较困难、质量参差不齐等。
“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来看,幼教不足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周围的年轻父母最头疼的是什么?除了买房外,就是把孩子送进好一些的幼儿园,这也成为家庭最大一笔开支和经济负担,高昂的幼教费用有的远远超过一般家庭的经济能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原部长蔡武表示。
不少专家亦指出,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加剧了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叶齐炼列举了一组数据:2014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18年将是第一批全面二孩后出生的孩子进入学前教育阶段。而去年二孩的出生率已经达到了45%,今年初步统计将达到52%。
“也就是说,2018年到2020年这三年需要入园的孩子会成为一个高峰值,到2020年以后这个峰值基本平衡,但这三年对于学前教育的学位、教师、幼儿园的压力将空前高涨。”叶齐炼指出。
2、学前教育应避免“小学化”
“小学化”倾向严重,是目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蔡武看来,学前教育必须适应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和自觉意识都处在萌芽状态的发展特点,从着重培养孩子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如何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能够辨别基本的是非、美丑,学会认知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亲人、对待长辈、对待同龄人,知道一些基本的敬畏、禁忌等。
“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训,一些智商很高、才学过人的青年攻读博士学位,但却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和室友友善相处,甚至发生极端事件。这是其个人的人生悲剧,也应当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教育如果违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蔡武说。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周念丽也指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大多注重语言教学,缺乏感恩教育。此外,学前教育应当注重认知教育,即培养儿童的思维、记忆等能力,但事实上很多学前教育机构注重的依然是所谓的模仿,只追求模仿得真不真、像不像。
“比如,有的幼儿园老师用本来极具创造力的乐高玩具搭成小鸭子,让全体小朋友模仿着去搭,而不是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学前教育中这种千人一面的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周念丽坦言。
教育机构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政府需要大力增加对幼教事业的投入,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激活各种社会资源投身幼教事业的积极性。不但要大力培训更多的合格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对孩子家长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进行儿童的心理、身心健康方面的培训,教会家长怎样当好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给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蔡武强调。
3、有必要制定学前教育法
“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亟待改善,为建立健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非常有必要制定学前教育法,以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以及政府的责任,特别是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强调。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也表示,目前各地已经出台了二十多个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为规范学前教育、制定学前教育法积累了经验。“在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化之后,学前教育已成为公共教育明显的短板,需要明确政府责任,加快发展,这需要法律予以保证和明确。”
叶齐炼介绍说,十一届全国人大期间,关于学前教育的议案有30件,而今年是十二届全国人大的最后一年,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议案就有33件。这些议案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着力解决入园难的问题;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着力解决入园贵的问题;三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四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性;五是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也是我们立法的着眼点和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叶齐炼认为,应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侯淑雯指出,立法应确定三个基本目标:一是保障弱势儿童在正式接受教育之前能具有其他儿童相同的学习能力;二是要保证给学前教育提供最优质的教师资源;三是保证政府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目前涉及学前教育的法律很分散,在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中都有体现,但专门性立法太少。而国外有关学前教育的立法都是成体系的,比如美国有母婴法,针对的是0~3岁的幼儿,同时还有针对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法等一系列专门立法。因此,我主张建立一个学前教育的立法体系,使学前教育真正实现国际化、高水平,让城市和乡村的幼儿都能享有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侯淑雯建议。
(本报记者 殷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