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
在日前在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
报告基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AMI指标体系”,从吸引力(A)、管理力(M)、影响力(I)三个方面对国内智库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对综合性智库、专业性智库、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进行评价研究,共遴选出166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
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智库热”值得持续关注:热在数量,重视智库的数量增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智库的质量提高;热在排行,重视智库的排行,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智库的整体建设;热在传播,重视智库的宣传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咨政建言这一智库的核心使命;热在跟风,重视对热点问题的跟踪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开拓性创新型研究;热在咨询,重视咨询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公共政策研究。
对此,报告建议,要防止“燥热”带来的盲目与冲动,政府部门应对智库建设加以引导,以质为本,做好基础建设工作。智库自身要树立问题导向,加强政策研究,咨政与启民并重,内部修炼与外部推广兼有。
报告以中国智库AMI评价体系为框架,认为我国智库整体的公共政策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功能发挥有待完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同时行政化倾向有所上升。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智库建设情况的对比研究,报告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四梁八柱”,并建议新型智库要架好“四梁”:
要有明确的定位。智库在创建之时,就要确定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目标方向,制定清晰明确的定位,并以此出发,培育智库的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过程管理。报告发现,在我国当前的智库建设中,缺乏战略的顶层设计、缺少必要的组织规划、缺失相关系统的建设,对智库价值观、文化和研究技术开发的关注与投入不够。建议新型智库从长计议,加强过程管理,不能将智库的管理与建设当作“短平快”项目来对待。
要重视绩效评价。智库的绩效评价,包括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智库评价中多以领导批示代替政策影响力,智库希望得到领导批示,以至于出现大量短平快的政策建议;个别智库希望通过社会影响力来提高智库的整体影响力而过度追求曝光度,忙于办会议、请名家、炒热点,忘却了核心使命;一些智库走出国门,展开与国际高端智库的交流,却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固定、深度的合作,更缺乏有分量的合作成果。
要强化队伍建设。当前,新型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两个问题:知名专家“供不应求”,缺乏一套有效的智库人才培育体系。报告认为,如何把基础研究见长的学者吸纳入对策研究队伍中,需要假以时日并探索出积极有效的转换方式。
架好智库发展与建设的“四梁”后,报告强调,还要立好“八柱”:
获得领导重视,把智库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设来抓,给智库出产品、出成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向对策研究的转化工作;创建与维护好对策报告的上报通道;提升行政保障能力,加强财务的保证、科辅人员的配备、财务报销便利性、数据库资源等方面建设;完善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运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让对策研究有的放矢、言之有据,让基础研究者心安理得、持之以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整合资源能力,包括内部沟通、外部联系、媒体公关、筹措资金、对外交往水平等;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作者: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