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召开在即。今年恰逢东盟成立50周年、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成立20周年,会议行将出台的新构想、新方案令人期待。
中国东盟合作多线并进,在贸易融通、产业对接和区域合作等方面不断开拓,携手谱写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新篇章。
经贸合作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1月至7月,中国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4.5%,高于中国整体贸易增速。
观察人士认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完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有望实现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的目标。
与此同时,不少国家切实体会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崛起和升级。逐年猛增的中国居民出境游人数让东盟各国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中国已成为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的最大旅游客源国,新加坡的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中国对东盟游客的吸引力也在持续上升,在中国主要客源国的前15位中,有6个是东盟国家。
据统计,2016年,柬老缅越泰5个东盟成员国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为1300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17%。其中,中国大陆游客在泰国总共消费4392亿泰铢(约合132.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5.34%;中国游客在印尼人均消费超过1100美元。中国人快速提升的购买力,已经成为东盟各国市场无比重视的强劲力量。
产能合作拾级而上
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多年来,中国坚定支持区域内互联互通建设,不断深化产能合作,促进共赢发展。
目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马“两国双园”、中缅油气管道、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已成功开展合作。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达到2962.7亿美元。目前还有一大批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电力、桥梁等项目正在实施。
与此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的顺利运行,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拾级而上。观察人士认为,无论是《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还是越南“两廊一圈”规划等,都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工业转型升级等领域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找到大量契合点与广阔对接空间,共同促进区域发展与繁荣。
中共十九大报告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部署,明确了到2035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等具体目标。创新驱动的新经济已经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的产能输出正稳步迈向高端产业。
从中国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计算平台阿里云为东盟地区提供云端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服务,到武汉光谷北斗为泰国灾害防治、海上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服务,中国与东盟区域内科技创新合作持续升温,中国经济转型孕育的新兴行业为区域内产能合作开辟出更具潜力的新天地。
区域合作普惠地区发展
东盟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一支代表性力量。在世界秩序进入深刻调整期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为本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实现整个区域的共赢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倡导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在用“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为区域发展谋划的同时,中国也积极支持和参与“10+3”合作,围绕自贸区建设、互联互通建设、减贫合作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倡议。
对此,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副院长索帕认为,中国已成为主要的区域开发伙伴和官方援助提供者,中国正在发挥、并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依存,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区域内的经济大国,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在创新中不断探索、实践,携手东盟国家向着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的新未来迈进。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 曹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