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这是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也是为我们党肩负起新时代历史使命凝聚力量的战略部署。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对于把中华儿女广泛团结起来,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聚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战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渊源,也有着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富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并将统一战线称为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我们党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大目标广泛争取人心和力量,推动统一战线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开拓改革路、实现中国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我们党进行了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战线理论。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中国进行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积极响应我们党的“五一口号”,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功能作用,彰显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和社会性,为党和国家事业注入了强大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统一战线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先后召开民族工作会议、统战工作会议、宗教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制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其数量之多、分量之重,在统一战线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认识统一战线地位作用的新论断、把握统一战线发展规律的新理论、指导统战工作实践的新理念、做好各领域统战工作的新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战篇,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力推动了统战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奋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思想观念日益多样,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肩负历史使命、实现新的目标,需要我们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创造活力,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
二、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工作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是我们党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用共同奋斗目标聚精会神。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目标就是旗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把共同目标作为政治动力源和前进方向标,团结和联合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的各方面成员,在共同目标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众志成城,共襄伟业。
(二)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心聚魂。统一战线是广泛的政治联盟。联盟的广泛和牢固程度,取决于思想根基的坚实程度,离开这一条,就没有统一战线。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立场不含糊、原则不动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汇智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生机勃勃的事业。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单靠我们党“千里走单骑”是不可能的,必须善集众智、广集众力。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必须瞄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战场,让一切智慧、知识、技术等向主战场集中,让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等向主战场聚合,众人划桨开大船,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四)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基固本。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做好统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这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政治保证。必须保持政治定力、思想定力和战略定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推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自觉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三、切实突出统一战线工作着力重点
统一战线范围广泛,涉及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形势任务在不断变化,统一战线内部结构也在变化,必须统筹兼顾,全面用力,重点发力。
(一)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有机统一起来,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要坚持政党协商制度,完善内容和形式,健全知情和反馈机制,推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
(二)进一步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现在,党外知识分子构成更加多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多是知识分子。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以教育引导为主线,以培养使用为重点,以组织起来为依托,以健全机制为支撑,把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新力量。
(三)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既要做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更要担负起团结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责任。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企业家精神,始终保持发展的信心和定力,积极投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践,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精神财富。
(四)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工作基本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过,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必须认识和把握其工作规律。
(一)统战工作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工作应当成为各级党组织的分内之事。各级党委抓统战工作,主要是抓大事、议大事,把统战工作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坚持重点工作和统战工作相统筹、党的建设和统战工作相协调,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
(二)统战工作的本质是扩大共识。统一战线说到底是通过寻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契合点,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团结各方面人士,为共同事业而奋斗,这是统战工作的真谛所在。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照顾同盟者利益,关注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和精神需求,求同存异、增强包容性,为扩大共识创造条件。要积极为党外人士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做到用好一个人、赢得一片人心。
(三)统战工作的核心是掌握政策。统一战线团结什么样的人、怎么团结人,都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掌握了政策,就把握住了统战工作的核心。要熟悉和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研究弄通统一战线政策,善于运用政策协调关系,注意从政策走向、实施效果上观察问题。要以党中央的政策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好突出问题。
(四)统战工作的关键是把握好度。统战工作归根到底是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一致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工作中度的把握上。把握好度,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放在具体条件下去考量,放在大局中去权衡,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五)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是联谊交友。联谊交友贯穿于运用政策调节关系、团结—批评—团结、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等各项工作方式之中。和党外人士交朋友,关键是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在平等交谈中增进感情、增进共识。要拓展交友领域,丰富交友渠道,创新交友方式,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讲尊重、讲平等、讲诚恳,不忘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多交深交挚友诤友,努力扩大朋友圈。
(作者:舒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