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壁画艺术是一门直接面对当代社会公众的公共艺术,其生命力就在于时代性和公共性。因此,如何切实提高中国壁画艺术的水平,为时代、为大众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使古老的东方壁画大国在艺术上呈现新的辉煌,就成为新时代壁画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是具有悠久壁画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壁画曾经创造了文化的高峰。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整个80年代,壁画复兴进程中的创新精神曾经影响整个中国美术界。更可贵的是,这次壁画发展还带动了中国社会公众对壁画艺术的全民普及教育,让社会大众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
1979年10月,首都机场壁画群创作完成。这成为中国壁画复兴进程中的标志,广为人知。《哪吒闹海》《白蛇传》《科学的春天》《泼水节》《森林之歌》《巴山蜀水》等一大批优秀壁画作品,成为中国壁画复兴进程中最早的一批奠基性作品。但鲜为人知的是,几乎与此同时,1979年夏至1981年春,远在湖北宜昌的唐小禾和程犁历时两年,完成了他们的首幅壁画《楚乐》并一举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同一时期,还相继涌现出《百花齐放》《创造·收获·快乐》《山河颂》等优秀作品。大江南北的壁画家共同拉开了中国壁画复兴进程的大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壁画快速落成,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很多急功近利的平庸之作直接导致壁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状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壁画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与诸多机遇。一方面,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壁画来参与,另一方面,创作缺乏理论指导,评判标准纷乱,基础问题研究缺失,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中国当代壁画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一些坚持艺术品质的壁画家推出了不少重要作品,如中国现代文学馆以鲁迅等人的作品为内容的壁画《受难者·反抗者》,表现中国历史的大型作品《赤壁之战》《一代天骄》《涿鹿之战》《万国来朝》《淮海战役》《中国远征军》等,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南京地铁一号线壁画群》《北京地铁六号线壁画系列》《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田》《抗震壮歌》《祖国颂》《劳动者之歌》等。这些壁画作品延续了壁画家虔诚的艺术思考与实践,其中不少作品获得全国美展奖项。壁画的演变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它的历史由各个时代环环相扣,拼接起来。可以看出,一些作品突破了诸多桎梏,提升了中国当代壁画的审美品格,代表了中国当代壁画创作的水平,建立起了题材、形态、材料与现代空间之间的桥梁,将壁画语言推向了不断发展的更高点。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壁画艺术委员会成立七年来,一方面对中国壁画深厚的历史资源进行梳理与挖掘,把握壁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大力推进当代壁画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展示壁画创作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探索壁画创作前进的方向。壁画艺委会从理论建设、创作实践、教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寻找中国当代壁画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
作为国内镶嵌艺术的首次全面展现,“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具有开拓性意义,可看作是在壁画创作实践中对马赛克这种材料工艺的点状突破与纵深挖掘。通过展示各种镶嵌工艺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提升中国镶嵌艺术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马赛克镶嵌在中国当代壁画创作中的应用。
壁画作为一门公共艺术,与架上绘画不同,须在建筑与绘画之间寻求共生。而壁画材料与制作工艺的专题研究,恰恰是连接壁画与建筑的有效桥梁。镶嵌工艺在壁画中的应用,以天然石材、陶瓷、玻璃等为原料,具有良好的材料性能与艺术表现力。中国的镶嵌艺术,原本主要见于工艺器皿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运用到壁画创作中,特别是在80年代,得到较广泛的使用。但无论是原料加工技艺还是镶嵌技术,我们都急需进一步提高。
壁画的创作与制作是一个整体过程,需要壁画家对制作材料与加工工艺有较深入的理解。制作,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创作意图应该贯彻到制作的始终。壁画的创作与制作过程,应该充满智慧与才情。不愿费时费力,必然导致制作粗糙。在艺术家提供的画稿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分块、镶嵌的再创造,从一幅平面的画稿到一幅有凸凹起伏、切片缝隙的,有嵌块大小、拼接节奏的,有整体走向与形体结构的,比绘制画稿色彩纯度高,具有半透明玻璃光感的一件镶嵌作品,绝不是原画稿的简单的材料转换,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再创作过程。具体到制作中镶嵌料片的排列方式,嵌片间接缝的处理方式,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嵌片排列既可平铺,也可以一定角度镶嵌,都极具表现力,方法不同,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应当说,拼镶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对材料和加工工艺的深层美感的挖掘,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壁画创作方法的拓展。
本次展览中,唐小禾的《孙中山先生》、孙景波的《撒尼母亲》是用镶嵌语言表现具象写实类题材的优秀之作,无论是画面布局的整体走向,还是人物的形体结构,都经由嵌块的组织得以完美呈现。李化吉的《牧羊女》、刘秉江的《瑞丽江畔》和程犁的《凤兮·凰兮》,则使用更为自由的料器切割等镶嵌语言和综合材料并置等方法将富于装饰风格的作品充分传达。郗海飞的《山影》和贺亮的《无限》《生长》等抽象风格的作品,则更有利于展现马赛克本身独特的材料语言和技术语言,画面奔放、表现性极强。
壁画历史是伴随着材料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尊重材料自身的审美特征是壁画创作的重要原则,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用材料去思考,在制作中领悟“物性”之美,对材料的深层美感不断挖掘,无疑也是拓展与丰富壁画创作语言的思路。具体说到玻璃马赛克材料,它的透光性、色彩的饱和性、颜色的偶然性、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的可能性,甚至是材料的文化属性,都尚有很大可待挖掘的空间。
镶嵌壁画具有其他壁画材料所不具备的坚固、耐湿、防晒、不易变色的优点,而马赛克的材料质感,以及镶嵌工艺产生的结构、色彩、光影变化的奇妙效果,使镶嵌壁画既可以稳重浑厚,也可以色彩斑斓,这些材料特性非常适合在我国华南地区使用与保存。
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审美需求决定了壁画多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建筑风格、功能、材质的多样,对壁画的形式、功能以及材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各类型壁画材料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也由此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对象。材料除作为壁画的表现语言外,自身的美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成为壁画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对壁画的创作实践有理论指导意义,对中国当代壁画的创作、研究与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历了数百年沉寂的中国壁画重新起步,当代壁画家担负着兴灭继绝的使命。当代壁画给这个古老的画种无论在观念还是在技法方面都注入了宽容的、具当代性语言的现代化品格。而对壁画材料的专题研究,一方面要关注材料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材料的出现;另一方面,则应在既有的材料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壁画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艺术,当代壁画早已突破了传统壁画的概念,我们对当代世界各国壁画艺术的成就和技法须有博采众长的眼光。创立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新壁画艺术是中国当代壁画家任重道远的使命。
(作者:齐喆,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