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揭示了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近年来,我国已在不少领域成功走出创新之路,显示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能和广阔前景,但总体上看,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二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近年来,我国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有所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着力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为此,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三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四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此,一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三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四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互利共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为此,一要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对外贸易,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国际国内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深度融合。三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以区域开放的提质增效带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
(作者:窦爱兰、傅顽璐,作者单位:空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