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的记录者 中国故事的宣讲者

    ——专家解析纪录片的跨界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8日 11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

        引导国际舆论对中国形象的正面认知

     

        中国的电视机构应当对自身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进行深刻反思,争取在新一轮全球传播新秩序的重组当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作品走出去,引导国际舆论对中国形象的正面认知,以及对中国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认同。

     

        跨界生存与发展需要我们建立共享这个理念,要通过优势资源的互补和整合创造出更多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作品。跨界生存与发展还需要开放与合作的思维,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媒体与互联网公司之间都要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增强优秀纪录片在中国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贡献纪录人的力量。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副院长刘颖:

        让纪录片能找到更精准的人群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纪录片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题材内容广泛,关注正在发生的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变化,既反映出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也探讨了教育、就业、养老、疾病等话题。目前社会类纪录片的评价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在记录事物表现的同时还要揭露出更深层的问题;纪录片的节展活动为纪录片人才的培养、跨媒体资源的整合以及中外纪录片人的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各类媒体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制作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产品;纪录片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进行了多种跨媒体尝试,借助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纪录片能找到更精准的人群。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

        纪录片要有新平台新融合新业态

     

        未来的纪录片必定是具有高度媒体融合属性的,兼具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新兴传播模式的纪录片业态。没有受众的纪录片是必然要死亡的,中国有最大的观众群,这是纪录片发展的最大红利。在网络时代的刺激下,如果能够做到通过媒体融合,让电视受众和互联网受众从割裂走向互融,这样一来,新媒体就不再是纪录片发展的障碍,而是中国纪录片振兴并走向成熟与壮大的最强动力。

     

        纪录片的媒体融合,始终强调“相融”而非简单的“相加”,仅仅把电视端的内容搬到新媒体上去播放并不是媒体融合的核心本质。纪录片要有新平台、新融合、新业态,首先需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渠道,但也不能完全躺在新媒体技术和渠道之上。因此,坚持“内容为王”,让技术成为内容的舞台,这正是我们纪录片人需要牢牢抓住的最大优势。因此,纪录片的媒体融合,必须形成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意义的互动,才能实现有深度的融合。

     

        从传统的技术思维,走向未来的融合思维,首先要求纪录片从创意到生产再到传播,都要掌握媒体融合的规律,及时跟进受众的需求心理,掌握好文化生态的引导能力;其次,不能闭门造车,要最大化促进创作人才的年轻化、大众化、全球化,纪录片的未来年轻人是关键;最后,媒体融合需要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凝聚起来,才能达成目标。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

        “线上+线下”,提升纪录片立体性

     

        主题纪录片的线上播出渠道可以分为传统的电视台和互联网的PC端、APP端。随着越来越多的卫视都在做纪录片,都在播出纪录片,以及互联网对很多纪录片播出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纪录片抵达到每一个用户的角落。我们通过运用众多的互联网传播手段和方式,能够在线上搭建一系列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服务。

     

        但是,纪录片的影响力仅仅依靠线上传播是不够的。线上的用户有固定的群体,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和交流效应,所以我们更希望在线上平台以及线上平台各个功能服务完善的基础之上,做更多的线下交流以及线下平台和纪录片行业的跨界。近年来,中国每年与纪录片相关的节展活动越来越多,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节展做不同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解决方案,其最大的目的是为这个行业提供一些有价值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做到提升纪录片的影响力。

     

        知了青年CEO李武望:

        不是去创造,而是去做情感的连接

     

        新一代的纪录片需要具备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进行产品化的设计。作为纪录片制作人,我们要去做的不是创造,而是去做一个情感的连接,故事人物情节已经摆在那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挖掘、翻译和表达。第二个是内容产品。作为新一代纪录片的内容产品需要具备以下这四个“新”,即新的视角、新的视听、新的故事、新的知识。第三个是要进行跨界运营。纪录片一定是跨界的,因为纪录片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行业,其纪实类的产品天生就跟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楚这个事实,纪实的产品首发的时候只能产生大约40%的收益,还有60%的收益是需要我们制作人以及制作公司去进行持续化的运营和跟踪,这样才可以把其剩余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一旦其60%的剩余价值全部发挥出来,它的收益则会远远大于综艺节目和其他类型的产品。

     

        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资深编导高松:

        纪录片创作的生命力在于跨界

     

        跨界不是纪录片创作的目的,也不是创作的原则,但是纪录片作品有很多跨界的影子。从选题策划来看,跨界有助于发现新的方向,在当下跨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文案创作上,跨界有助于拓宽表达的角度,提高内容的含金量。很多纪录片导演都有这样的创作体会,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对新领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做到会归纳善表达。实际上很多具有较强知识性的纪录片文案都是由专业人士完成的,在纪录片文案创作的时候就实现了跨界的运作模式。

     

        在拍摄方面,跨界有助于增强电视画面的表现力。近年来,大量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语言的表达,如果没有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学习能力,那么在做画面表达时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摄影师的跨界学习也非常重要,传统的摄像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工作,但在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影像种类非常丰富,各种拍摄的手段也层出不穷,前期拍摄和后面剪辑也能促进更好地表达,因此,这就需要摄影师成为复合型人才,具备跨界思维和学习能力。在后期制作方面,跨界也有助于提升制作的执行力,推动视觉效果的不断提升,确保完成最终的精品。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 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