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下午3点07分,“新雅”两个字定格在曹莉的手机屏幕上。
6天后,新雅书院(通识教育试验区)在清华正式挂牌成立,曹莉任项目主任。它的诞生,正式按下了清华通识教育探索的“快进键”。
在清华园里,新雅书院和早已蜚声国际的苏世民书院,是两个特别的存在。它们作为各自领域“吃螃蟹”的第一人,从来不缺少关注。如果说苏世民书院是锋芒毕露的,那么新雅书院给人的印象就是沉静内敛,一如它的名字,且因了这份沉静而更增几分神秘。
出现在清华通识教育的转折关头
谈到新雅书院的诞生记,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比曹莉更清楚。自2004年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清华后,她一直在努力推动清华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无论是启动和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创办“新人文讲座”的探索实践,还是支持和参与经管学院、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先行改革,都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烙印,并为后来新雅的“孕育”埋下了伏笔。
据曹莉回忆,时间行进到2013年,“清华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走到了一个转折关头”。一方面,核心课程建设在历经最初几年的高峰期后,遭遇高水平课程资源有限、“水课”逐步抬头的发展瓶颈,亟须出台新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并将通识教育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年9月,历时一年的全校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召开,通识教育成为主要议题之一。也正是在这次讨论会的闭幕总结中,时任校长陈吉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的改革目标。
经过长期的酝酿,清华大学决定以成立本科书院的方式推行通识教育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在建筑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钱学森力学班这四个院系试行二次招生并实行专业混住,为期两年的通识教育试验区就此拉开序幕。
对于曹莉个人而言,新雅书院的成立,是她一直以来深耕求索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延续;而对于清华来说,新雅的横空出世,是通识教育在清华的阶段性成果,“这其中渗透了几代人的努力”。新雅在通识教育的转折关头出现,不可避免地被赋予创新探索的希望和使命。
新雅三年,“与预期目标基本吻合”
192人。这是新雅书院在成立的前两年里,共招收的两届学生的总人数,他们是清华通识教育新探索最初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新雅书院前两年,我们的主要成绩一个是‘课’,一个是‘人’。”曹莉回忆道。不到两年的时间,新雅书院建设了20余门质量和过程基本过硬的新雅通识课程,成为清华通识课程质量的标杆。“选课季,大家都说新雅的课很‘硬’。”新雅书院2016级学生孔祥瑞笑道。
“新雅书院的文理通识课程想带给我们的,绝不限于数理知识的掌握,阅读写作能力、文本分析能力的提高,更是培养起作为一个人所需要的性情与品格,让我们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社会,审视历史与未来。”2016级的叶子逸这样评价新雅课程。
与此同时,在书院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相长过程中,新雅迅速凝聚了一批认同新雅教育理念,乐教不倦的通识课程教师。目前,新雅仍“两条腿”加快走路,一方面落实校内教师双聘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和建设自己独立的师资队伍。
两年试验期交出的高分考卷,直接推动新雅书院进入实体学院的建设和运行阶段。2016年5月18日,新雅书院拿到了新的“通行令”,或者说是“任务卡”。
2016年,65名考分名列前茅的大学新生入学新雅书院,含状元4人,成为第一批四年学籍均在书院的本科生。2017年,71名优秀新生入学新雅书院,含状元7人。这些学生首先接受以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临床医学等个别专业除外),或选择交叉学科发展。
2016级自主选择攻读创意设计与智能工程交叉专业的邓佳怡感慨道:“小至每门通识课上每一点欣怡的领悟,大至对本科教育的彻底改观,对人生与自我的重新审视,新雅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成全。”
短短三年,新雅迅速成为全国文理优秀考生集中向往的国内一流名校文理住宿制本科学院。
潜藏在不断飙升的招生吸引力下面的,是更为稳固的“基座工程”——稳步实现对人文数理通识课程的有效梳理和与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合理对接;与美术学院、自动化系、机械工程系、人文学院和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等院系所共同推进和首创创意设计与智能工程(CDIE)、政治经济与哲学(PPE)两个交叉专业;建立书院自身的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建立书院特色的学生工作组织架构和运行体系,推进养成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建设等。
从2014年9月至2017年,盘点新雅三年的发展,曹莉概括为“课程为先、育人为本、通专并举、学科交叉”,以跨学科学习、跨文明思考、跨专业交流为导向,以书院特有的学术生态和养成教育为支撑,在开展通识教育、促进文理相长和通专融合、设计和创立交叉专业、变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
“发展速度、规模和成效,与预期目标基本吻合。”新雅三年,曹莉留有余地的评价背后,是更远的目标和更大的抱负——“新雅的目标既不是牛津剑桥,也不是哈佛耶鲁,而是‘新雅’!”
无抱负不新雅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曹莉和她的同事们体验着开拓的刺激和惊奇,但也面临着从未消退的困难和挑战。
相比国外一些高校几个世纪锤炼后的成熟和丰满,国内的通识教育仍在“探索和发展的初中级阶段”。不仅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缺失”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主体自觉,达成对新雅通专结合、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集体共识,曹莉和她的同事们还专门开设了一门叫作“大学之道”的课程,以便于快速形成开展具有挑战性的优质通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氛围和土壤。至于最大的挑战,她认为,对于新雅书院这样一个通专融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于如何既得益于现有体制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又不囿于现有体制的局限与束缚,在交融和开拓方面既有传承,更有创新。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关于价值观、方法论和知识结构的教育,与清华大学所倡导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可谓高度契合。而且不少专家学者也认为,这种旨在塑造全体学生共同核心价值和知识体系的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社会上也不乏其他声音,“大规模推广不切实际”的观点就颇有市场。对此,曹莉倒是比较乐观。她认为,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只要肯下决心,肯下功夫,“在顶层设计和制度政策上予以保证,在全校推广应该不成问题”。
通识教育经验如何走出新雅,走向全校乃至全国,曹莉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从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大力推进平台建设、体系重构和课程分类建设。其中,队伍建设和课程质量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的,而这两点的进展都离不开制度保障。作为清华通识教育的示范区,为清华的通识教育提供经验支持和制度参考是新雅书院建立和发展的题中之义。
(本报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