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

    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谈谈学风和文风的“九字诀”

    作者:邢福义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5日 12版)
    漫画: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文章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语言论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以为,师德师风与良好的学风文风密不可分。这里,我想讲几个小故事,谈谈治学、写作中“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重要性。这个“九字诀”本是我在议论学风问题时提及的,后来被用作《汉语学报》定稿过程中选用文章的基本要求,其形成已有几十年历史。今天重提是希望对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和学风文风仍能有所借鉴,希望我们“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看得懂”

        作者心里要有读者,所写的文章要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通畅易懂。

        1987年下半年,有幸跟邢公畹先生一起参加一个会议。公畹先生住在我的对面。一个傍晚,他走进我的房间,还没坐下,就摇着头开口说:“福义啊,现在刊物上的文章我看不懂了!”我十分佩服公畹先生的直率。公畹先生1914年出生,2004年去世,跟我讲话时已经70多岁了。先生致力于汉语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著作等身,在海内外声望甚隆。记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88)曾经专立词条,记录了他的成就。为此,我感慨万端。一位师辈杰出学人,连他都看不懂的文章,是不是高深得太过分了呢?

        在我国语言学界,吕叔湘先生是文风问题上头脑最为清楚的楷模。

        1992年1月6日,88岁的吕先生写了“有感”二首。诗的前头,先生写道:“新年已入,旧岁未除,养疴多暇,浮思纷呈,漫成二首,词虽谫陋,意则真诚。”其中,最能表达先生希望和风格的,是第二首:“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装莫问入时无。”先生说得真好!文章写出来是为了让人读懂的,何必千方百计摆成迷人的八阵图呢?应该呈现本色,不要追逐时髦!(作者按:第四句中吕先生用了“梳装”。先生选用字词,从来十分讲究。“梳”即“梳妆”,“装”即“装束”。“梳装”涵盖不同性别,不应随便将之改为“梳妆”。)

        “信得过”

        作者手里要掌握足够的论据。写作语言研究文章,要提倡语言事实引用的“从众观”。最好不要自己过于相信自己,造出一两个例子,便写一篇大文章。任何人都有局限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盲点。

        这里讲讲我自己。我写过《方位结构“X里”和“X中”》一文,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文章根据自己的语感,认为“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不能说成“我昨天夜中做了一个梦”,于是笼统地断定“夜里”不能说成“夜中”。现在,20多年过去,我才知道,那是仓促概括。查语料库,可以看到“夜中”。例如:这大剪刀……怎么这僵尸竟在夜中偷偷摸了去,我可半点也没知觉?(《倚天屠龙记》)凤姐因夜中之事,心神恍惚不宁,只是一味要强,仍然扎挣起来。(《红楼梦》)且夜中仓卒,宜遣人参审定问。(《晋书》)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现当代作品、近古白话作品和文言文作品里都有“夜中”的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从试用本到现在的版本,一直认为“出品”有时用作动词,有时用作名词。但是,有学者予以否定,撰文指出:“出品”是地地道道的名词,其功能和分布跟“出版”之类动词明显不同。如:可以说“不出版、出版没有、出不出版”,但是不能说“不出品、出品没有、出不出品”。

        这个讨论很有意义。但是,所提的证据并不周全。事实表明:第一,凡是符合“不X、X没有、X不X”这套格式的,固然一定是动词,但是,不符合这套格式的,不一定不是动词。因为这套格式只是充足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比如“出身”,“我出身于贫寒农家”中的“出身”肯定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但不能说“不出身、出身没有、出身不出身”。又如“着想”,“大家都是为你着想”中的“着想”肯定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但不能说“不着想、着想没有、着想不着想”。

        第二,实例证明,“出品”有时肯定是动词。比如:测谎器上的英文商标,被成岗一眼就认出来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1948年出品。(《红岩》)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出品该影片。(网上资料)——前一例,“出品”跟上文的“制造”相照应,显然是动词;后一例,“出品”带上了宾语,无疑是动词。

        “说有易,说无难。”王力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论文《中国古文法中的系词》,被导师梁启超先生评为“卓绝千古,推倒一时”;导师赵元任先生的批语是“说有易,说无难”。1943年,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的“自序”中特别提到,赵先生的批语成了他的座右铭。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在断定有没有、对不对之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从众观”。不是“唯己”,而是“从众”。我们主张:跳出“个人泳池”,到“社会大海”中去获取答案!

        “用得上”

        让读者用得上,是写文章的目的。打动读者,影响读者,皆属于“用得上”的范围。我曾写过一篇《治学之道学风先导》,分析吕叔湘先生所提倡的务实学风。在分析吕先生讲究辩证关系时写道:语法研究的成果不能不讲求学术价值,但也要考虑发挥社会效益。吕先生说:“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上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清初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之所写,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是啊,能收藏很多好书真的很难,但要能一本本地看,就更难;推演下去,一本本地读懂,还要难;再推演下去,把读书之所得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当中,这是难上加难;又再推演下去,把自己读书用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失败和成功、教训和经验,统统记住,这更是非凡之难。做到了统统能记,便能融会贯通,成为了不起的胜利者!“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的诗句,痛快淋漓地展现出了这种意境!

        “九字诀”反映了我们的追求。但是,任何事情,要做到完美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力为之,坚持再坚持。借用苏轼的话:“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作者:邢福义,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