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星期六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刘坤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12版)

        【创意港】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朋友圈、点赞,或者彻夜不眠地打游戏之后,会感到空虚、茫然、不知所措……其实,那可以视作一种“饥饿感”,是对精神食粮的呼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什么是精神食粮?优秀的图书、影视剧作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精神食粮。它们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长到493亿元;电视剧生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加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

        从供给上看,这不已经“仓廪实”了吗?其实不然。

        就拿影视剧作品来说,当前,有很多人反映,一些国外影视剧作品评分很高,而一些国内“大片”的评分却较低,甚至还会有人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那么多部影片,烧了那么多钱,竟然找不到一部“走心”的。实际上,无论是影视剧,还是音乐、图书,那些粗制滥造、一味抄袭炒作的“作品”,并不是“食粮”,而是糟粕。

        近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品质不高、文化创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诚然,如果空有“量”,而没有“质”,实在是算不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那么,如何才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呢?

        丰产须有良田。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有了好的大环境之后,还要推进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文化精品的创作要以人为核心,植根于人民,从而让文化产品变得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同时,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涌现,还要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当然,在提高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食粮的均衡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754亿元,占全国的75.1%;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0794亿元、5325亿元和746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0%、7.9%和1.1%。

        单纯从这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果有的地方文化活动和产品丰富,有的地方贫乏,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丰富”。为此,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及在贫困偏远等有需要的地方,进行文化上的“精准扶贫”,让精神食粮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精神食粮丰富了,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心中念念不忘的,便不再只有通明的灯火,还有灿烂的星空。

        (作者:刘坤)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