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52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大奖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7日 06版)

        10月25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庆功厅内“科星”璀璨,52位中国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三大类科技奖项。作为1994年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设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在我国科技界享有盛誉。正如出席颁奖大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所言:“何梁何利基金为我国社会力量重奖科技人才开了先河,20多年来,这项善举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创新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士禄、黄旭华获得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何梁何利基金共设有三大类奖项,其中以“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为最高奖项。今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这一最高大奖被授予两位为国之重器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和黄旭华。

     

        彭士禄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也是我国核潜艇和核电站事业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在核潜艇方面,他担任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在核电站方面,他力推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采用压水堆路线,组织引进大亚湾核电站,指挥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为我国核电技术跻身世界第一阵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旭华是我国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制定了一代核潜艇与核动力协调总体方案;主持完成一代艇现代化改装;主持开展二代艇预研工作;作为战略科学家,为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装备的持续创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在颁奖大会上,91岁的黄旭华激动地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的彭士禄也托女儿彭洁转达了自己的感言:“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全体参研人员共同努力、艰苦奋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这项荣誉和成绩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事业人。”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评价,这两位老专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致同龄,数十年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核潜艇和核电事业,为国之重器——核潜艇和重大能源战略——核电站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其思想、理念、风范和业绩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楷模。

     

    50位“进步奖”“创新奖”得主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颁奖大会上,来自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唐志永研究员等34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等16位科学家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朱丽兰认为,从整体来说,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脱颖而出的这50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科技成果丰硕、创新业绩喜人,都有一张十分亮丽的成绩单。他们是我国优秀科技人才、战略科技人才、领军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缩影。

     

        朱丽兰分析,这50位获奖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整体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防科技领域重大成果彰显大国实力。例如,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出。三是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例如,环保型阻燃热塑性树脂关键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外相关产品的垄断局面。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益突出。例如,集成电路非易失存储器的研究和开发,改变了我国集成电路高端产品研发依赖国外技术的被动局面。五是医学药学领域群英荟萃竞争激烈。今年从100多名被提名人中脱颖而出的10名获奖科学家均是我国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此外,今年获奖科学家中,香港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内地与香港合作成果喜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在聚集诱导发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开创了由我国香港科学家引领、多国科学家竞相跟进的崭新领域。

     

    今年奖项推荐和提名人数再创新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今年年初,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向国内外有效提名人共发出提名推荐书2200多份。在规定的期限内收到推荐材料683份,有效被提名人627人,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今年推荐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均突破200,双双刷新历史纪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何梁何利科技奖的权威性、影响力及其在科技人员心目中的分量与日俱增。这也对我们进一步做好评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朱丽兰说。

     

        基金评选委员会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中青年人才和海归人才成创新主要力量。今年获奖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为56岁,50岁以下的约占13.5%,50~60岁的约占71.2%,60岁以上的约占15.3%,获奖人员年龄梯次和结构更加优化。海外归国人员比例达到69.2%,中青年人才和海外归国人员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今年获奖科学家科学论文、发明专利等业绩良好。“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4位获奖人,发表论文5804篇,人均170.7篇;“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6位获奖人,发表论文784篇,人均49篇,与去年基本持平。在授权发明专利方面,今年52位获奖科学家,拥有专利1653项,人均31.7项,比去年人均专利数提高13.1%。

     

        朱丽兰表示,23年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已经奖励我国科学家超过1000人,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在海外及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可谓影响力大,含金量高。基金欢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提名和参评,未来将进一步科学评价,优中选优,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