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四川师范大学

    着力构建以文育人三大体系 努力发挥传统文化价值引领功能

    作者:段永清 肖柯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1日 10版)

        四川师范大学紧密结合自身师范高校特点,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文化学科,特别是巴蜀文化学科群的学科优势,坚持将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融合。校党委书记丁任重介绍说:“学校长期坚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着力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富有地域特征的巴蜀文化之美、具有川师特色的校园文化之美,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功能。”

    构建传统文化优质课程体系,突出教育引领

        校长汪明义认为,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知识教育,构建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优质课程体系。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中国哲学、伦理学学科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这两个学科分别由学校首席教授和特聘教授领衔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紧密互动和彼此融入。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的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长期坚持到各学院参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班会,每学期到“川师大讲堂”与同学们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积极拓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

        近年来,学校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共49门,通过“内部强化,外部引进”的方式加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其中既包括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领衔授课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巴蜀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巴蜀及古代礼制风俗文化》等多门课程,还包括通过“尔雅”“智慧树”“学堂在线”等课程平台引进的《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选讲》等网络课程,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三、加强传统文化专业课程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特色专业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82门,通过“优中选优,突出特色”的方式不断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其中包括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巴蜀文化专题选讲》,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多元文化教育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美学》,以及由“全国师德标兵”黄尚军教授授课的《巴蜀移民文化研究》,由国家级“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授课的《教育文化学》《民间艺术与文化》等课程,有效提升了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水平。

        四、促进传统文化课程交流与融合

        学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比较文化及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概论》等多门课程,通过“学贯中西、中外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同时,学校还立足西部民族多元实际,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挖掘藏、羌、彝等民族传统文化,建设艺体类特色课程100余门,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课程的交流与融合。

    培育传统文化特色科研体系,强化学术支撑

        学校大力发挥巴蜀文化研究的优势和特色,着力培育传统文化科研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校长汪明义说:“目前,学校正在广揽人才,倾力建设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以传承创新巴蜀文化、以文化人,彰显教育的文化性、建设四川文化教育智库、范导四川教育实践为使命,整合全省文化教育资源,实行跨学科教育的战略决策研究,编撰巴蜀文化大学生通识教材、中小学生通识读本,将对巴蜀文化研究产生持续的推动,也将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带来显著的促进。”

        一、积极整合校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力量

        学校以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文艺美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历史学、哲学、伦理学优势学科为牵引,以巴蜀文化研究为特色,以文史哲协同发展为动力,发挥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扬雄研究中心、杨慎研究中心、古代文学研究所、汉语研究所、诗学研究所等一大批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平台的联合攻关作用,着力打造巴蜀文化研究重镇和传统文化研究高地,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近5年,学校倾力打造的“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集群获得“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0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0项,厅级课题168项,历时13年田野调查形成的成果《羌山采风录》在北京举行首发新闻发布会并获国家图书奖,研究成果《西南酋邦社会与中国早期文明——西南夷政治与文化的演进》《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坚持将巴蜀文学、巴蜀哲学、南方丝绸之路与三星堆文化、巴蜀历史渗透到文学、艺术、历史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专业教育教学之中,融入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之中,使文化滋养心灵的作用润物无声地浸润于专业成才教育的具体过程之中。

        二、积极建构大容量的巴蜀文化活态文献资源库

        学校致力于传统文化资料,特别是巴蜀民俗资料、巴蜀民歌、四川方言收集,“茶马古道”巴蜀段的田野考察,收集整理了四川最全面的包括民间访谈、方言录音及整理、民俗仪式录像、民歌录音、古建筑和古寺庙照片等各种一手材料,大型成果《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入选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十一卷本《四川民歌》于今年10月正式出版。此外,学校还保存了巴蜀各地族谱100余部,其中50余部为清代手抄本。收集有民间音乐类论著、乐谱500余册,西部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0余册,共计5000余万字。其他契约文书、民俗文献共计约1360份(部),这些文献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材料,也为大学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持续加强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学校具有研究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传统和优势,在杨慎、扬雄、李白、杜甫研究方面成果丰富。近年来,学校积极整合力量,主动参与四川省重大文化项目——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按照“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巴蜀历史名人的学术研究。学校坚持将相关研究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求真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以讲述巴蜀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研究优秀文化、热爱巴蜀文化。

    打造传统文化多维环境体系,坚持实践养成

        学校通过精心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活动,积极营造以文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将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理解升华为自觉践行。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作用

        学校组织全校所有班级学生每天早上八点至八点十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诵读,诵读的篇目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统一遴选确定。学校每年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中华赞?中华颂”诗词歌赋创作朗诵赛、“嘤鸣园”传统文化讲座、国学经典品读周等系列活动;学校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整合进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责任感及公共伦理教育等体系中。特别是文学院等学院和部门每年牵头举办的屈原文化节、博雅文化节等活动,包含了民俗体验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展、诗词创作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自创话剧演出、汉服秀、研讨沙龙等内容,已成为深受师生喜爱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二、传统活动阵地与新兴活动阵地结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学校图书馆打造传统文化阅读库、学工部牵头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统文化读书节、宣传部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开设“桃李苑”文化网站、学校新媒体联盟推出国学经典金句推介,在校内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浓郁氛围。

        三、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

        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到每年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大学生社团节等活动中,组织大学生开展“美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家风家训家规”文化调研、“探寻巴蜀文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类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剪纸、京剧、川剧等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

        四、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在交流与合作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校积极承办四川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等专题研讨会,促进校内有关学院、研究机构和广大师生加强与校外文化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建设了西部首个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有效强化了传统文化行业的互动与产教融合。学校在韩国延世大学和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设立“孔子学院”,支持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校以艺术教育成果为依托,精心创编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文艺展演,相关文化节目在今年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17个一等奖。2016年和2017年,学校师生编排演出的充满浓郁巴蜀文化气息的“蜀风蜀韵”文艺晚会在国家汉办“赴境外孔子学院巡演”选拔活动中脱颖而出,赴美国、拉丁美洲等地巡演,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在交流与合作中激励大学生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和积极践行者。   

     

        (作者:段永清 肖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