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赣中南腹地泰和,大山深处,有一个村庄,叫千烟洲。
一户一烟,千户千烟,故名千烟洲。曾经的千烟洲是山清水秀、人丁兴旺的宝地,随着人们无节制的森林采伐,水土严重流失。到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富饶之地只剩下贫瘠山野和孤零零的七户七烟了。
1983年,千烟洲迎来了戴着眼镜、背着鼓鼓行囊的中科院科学家们。李孝芳教授来了、李文华院士来了、程彤研究员来了……
科学家们在千烟洲以水、土、气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区域内能量物质输送和转换机制、模型的建立和空间尺度转换方法的实验研究;结合多学科理论,研究农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逐渐形成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米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为特征的“千烟洲开发模式”。
小小山村的脚步声,激起世界的共鸣。千烟洲试验站,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基站之一,已经建设成了一个设施良好、生态类型多样的野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基地、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国际科研平台。目前,千烟洲正在打造“千烟洲模式”升级版,在保持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经济效益。
人养山水,山水养人。昔日红壤秃岭的千烟洲,变得山清水秀、佳木繁荫,秀穗拔节、绿肥红瘦,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
近五年,千烟洲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随着环境的变迁,迁出去的村民又陆续迁回了千烟洲。千烟洲所在的灌溪镇,干部群众发展特色林果和水面立体开发,形成了以柑橘、蔬菜、油茶、葡萄为主导的特色种植带,村民们以地定种、需肥定养、种养结合,通过“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生化处理—农、林、牧、果等种植”形成生态循环链,实现新农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
千烟洲所在的泰和县,五年来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亩;全面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83万亩,一批镇、村被评为全省森林乡镇、森林村庄。
2017年5月,以千烟洲为依托的“泰和千烟洲院士工作站”成立大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为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智力优势,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泰和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篇章。
如今的千烟洲,柴火早被清洁能源所替代,“暮色罩大地,炊烟袅袅升起”已成过去的回忆,留下的是青山耸翠和绿荫环绕。
远眺千烟洲,山青水碧,树木繁盛,白墙红瓦,美轮美奂。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千烟洲显现出别样的安宁、和谐、温馨,这是一种宁静之美、一种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美。
(作者:黄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