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既“身入”又“深入”

    ——读长篇报告文学《万里长歌》

    作者:李春雷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15版)

        援疆,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伟大壮举;援疆干部,是伟大壮举的实施者。陆原的长篇报告文学《万里长歌》宛若一曲长歌,歌唱出一个时代的大爱,一份大爱的人性,一种人性的力量和温暖……真是“车师古道金鼓擂,玉门关外春风烈”。

        《万里长歌》以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战略部署为宏大背景,以第八批浙江省援疆工作为主要内容,以一批援疆干部和各类教师、医师专业人才为代表,讲述了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年间的援疆故事,生动呈现了他们“干在实处精准发力、走在前列创出特色”的援疆业绩。作品以翔实的内容,饱含激情地刻画了他们心系国家使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以现实主义手法,为其人其事纪实,再现了他们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他们身上所折射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光辉。

        可以说,《万里长歌》以内容的厚度、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挖掘并呈现出时代壮举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可谓多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缩影,书写了援疆干部这个特殊群体的壮丽诗篇。

    由走近到走进,写出了内容的厚度

        报告文学是一种“艰辛”的文体,报告文学创作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走出书斋,走近且走进生活,了解真情况;既“身入”又“深入”到最基层,挖掘正能量。报告文学,的确是一种用脚走出来的、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文学体裁。

        为了写好《万里长歌》,陆原在采访与创作上下了大功夫。2015年12月20日,陆原不畏天寒,赶赴新疆阿克苏开始采访工作。采访20多天后,他就写出上万字大纲。2016年3月2日,他再赴新疆,连续采访了三个多月,先后到阿克苏地区11个市县,采访省市援疆指挥部和当地群众500多人,他的采访笔记足足记了12本共计15万字,搜集了三大箱400多万字的纸质资料……艰苦的采访,真实的记录,陆原获得第一手鲜活的素材,保证了作品内容的厚实可信。

        报告文学作家需要吃透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这是一个孕育、生产的过程,身心就是一个熔炉,将素材锤炼成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创作,就像将高粱酿成美酒,需要发酵。为此,在创作阶段,陆原同样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挑战。他以忘我的写作态度,写出了将汗水与热血倾洒在那片土地上的仁人志士沉甸甸的分量。

    由感动到感悟,写出了思想的深度

        对于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来说,思想深刻至关重要。因为思想的深度,直接关乎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和作品的质地,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存在价值。

        品读《万里长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尽管“每个去援疆的干部人才,家家都有或多或少的难事”,但在他们心里,“家事再重要,也比不上国家援疆使命重要”。从中不仅仅会感叹于作者笔下的边陲风情及援疆干部的奉献故事,而且在掩卷之际,有所思,有所悟,进而明白什么,选择什么,坚定什么。

        作者对援疆干部工作生活的感受,丰富而深刻,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因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反映出社会生活广阔而丰厚的内容,体现出他们的思想及精神实质来,生活本身的思想意义也随同形象而展现出来,而读者通过形象去认识生活现象本身时,又能从中感悟到其思想意义。

    由发现到表现,写出了艺术的高度

        在文学参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报告文学是最佳的文学体裁,它肩负着时代“新史记”之重任。这就需要用报告文学塑造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作者讲述援疆故事时,远离夸张猎奇,远离浮泛的抒情格调,作品真实、形象、感人,文风朴实优美,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地再现了浙江援疆干部的援疆历程,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援疆干部形象。

        在讲述典型人物故事时,作者立足新疆地方风情,注意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援疆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建设等资源,与人物的工作生活融合到一起。同时,作品的章节标题与内文小标题,别具匠心,诗意盎然。如《戈壁煮雪》《春风绘蓝图》《发芽的希望》等章节标题,《理想之花的绽放》《那一场大雨是老天的泪》《倾听精神的歌吟》等内文小标题,像一顶顶漂亮的“帽子”,引人瞩目。这些文学的表现,皆可增添作品的艺术性、可读性。

        报告文学创作,不是缺少题材,而是缺少发现。处处是题材,如何去选择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符合市场元素的,这需要作家去发现创作题材。发现了好题材,最主要的是用文学性的手法表现出来,生动、形象、鲜活,进而让读者由感染而感动,由感动而感悟,进而引领读者的精神追求与人生价值取向,这是作品艺术的高度。

        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报告文学大有用武之地。实践证明,社会生活并不缺少英模人物,关键是报告文学作家能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进一步说,并不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关键是能否把英模人物形象发掘并表现出来,彰显作品内容的厚度、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

        (作者:李春雷,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报告文学作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