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清华大学女博士”“辞去北京高薪工作”“回乡守陵”——近日,一条短视频配上这样的“背景说明”,成功把河北的梅静送上了微博热搜。但真相是,梅静是清华建筑学院硕士,而非博士;她辞职回乡不是去守陵,而是在家乡开了一家“听松书院”。这里确实有几间民宿对外经营,但也开辟了相当一片空间,为村民提供公共图书室服务,周末还会开设课程,课程内容是与村民日常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的美育、手工、传统文化。在梅静看来,做民宿只是为了生存,后面那些才是她真正追求的事业。
随着社会单向流动观念的松动及相应政策的激励,时下选择回农村创业,有志于带动农民致富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多。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梅静个人选择的真正新闻点并不在于其“高学历”标签,而是在“创业”内容上,她有别于多数回乡的年轻人。
一般类似的创业故事中,年轻人担当致富带头人总是受到村民的高度赞誉,而梅静开设的“听松书院”却遭到当地部分村民的不理解甚至质疑——离百姓生活太远。确实,她为小朋友开设美育课,教他们一些美学知识和书法绘画技能,邀请专家做建筑、民宿、英语、砚台文化等方面的讲座等,在乡村显得“曲高和寡”。
梅静坦言,她希望能引导人们关注本地文化,也希望让村民认识外面的世界,将听松书院做成文化社区。换言之,如果说那些帮助村民开发本地资源,带领村民致富的乡村新青年是“脚踏实地”的话,那么,梅静所做的事业则让村民和孩子学会欣赏,可称为某种意义上的“仰望星空”。前者是为了富裕村民的口袋,后者是为了充实村民的脑袋。
有人关心乡村的经济建设,有人关心乡村的文化建设——只有双管齐下、多元化帮扶,乡村才能真正孕育出新的健康活力。今天,对乡村的经济反哺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同样不能落下。梅静的努力提醒我们,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中,需要多一些长远眼光和包容心态,为乡村新文化、新观念的生长多做一些播种工作。
梅静的事业能走多远,能取得多大成功,尚难下定论。但无论如何,这种“逆向选择”的勇气和担当让人钦佩,而每一位心系乡村的建设者都应当收获尊重。
(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