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带领百姓齐奔小康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本报见习记者 黄小异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1日 03版)
    余留芬(左)在岩博村的韭菜地里与村民交流种植计划。 新华社发

        【十九大代表风采】

     

        五百里乌蒙,孕育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但同时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重度石漠化的乌蒙山边缘,有这样一位女书记,她带领乡亲向深度贫困发起挑战,终于战胜了贫困,迎来了小康。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打通脱贫路,酿出致富酒

     

        十月的岩博村,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农家房舍既现代又生态。2016年,这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万元,集体资产达62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472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文明村。可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人畜混居,粪水横流,去趟县城得走上五六个小时,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

     

        岩博穷,只因路不通。余留芬当选支书的第五天,通村路便破土动工。她既是总指挥,又是建筑工,没有资金,她把4万元积蓄垫上;白天,她和乡亲们一起掌钢钎、抡大锤、搬石头;晚上,又带着村干部做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短短3个月,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建好了。

     

        “在上个月的贵州酒博会上,我们的岩博酒签了500万元的订单。”提起村里的支柱企业“岩博酒业”,余留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别小看这个村办的酒厂,所产的浓香型小锅烧酒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一个村子能有这样的集体企业,凝结着余留芬的智慧和心血。自从修好了通村路,余留芬就一心为岩博找致富的产业。她看准了彝家的纯粮烧酒技艺,2004年村里办起了小锅烧酒厂,一投产就供不应求。可她心里的计划大着哩!2012年酒厂扩建成为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她请来国酒大师季克良做酒厂顾问,找到上市的大企业入股。不仅上市公司是股东,普通村民也是股东,100多户村民共占股55.10%。仅仅两年,岩博就一跃成了全县首富村。

     

    六任当家人、三届党代表

     

        今年,余留芬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也是她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之后第三次当选。2013年,岩博村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联合村内5家企业组建了村企联建型联村党委,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发展统筹能力。2016年11月,她全票当选为岩博村党委书记,这也是她连续六次被推选为岩博“当家人”。

     

        “有了好班子、好队伍,老百姓致富才有主心骨。”余留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把能人“请”进村两委班子,余留芬一家一家做工作、搞动员。2011年春节,得知大学生肖玉龙回村过年,便多次“登门请贤”,余留芬的真诚挽留,让这个80后心甘情愿地在村里当起了村文书。如今,村班子成员中大学生两名,35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4名。同时,先后邀请了季克良等知名专家对全体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41次,培养3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技术骨干”,其中57人获得农业中级职称,带动53户农户自主创业。她积极实施“十万年薪引人才”“持股引才”等计划,引进5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让“小山村”引进“大博士”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吕慎 本报见习记者 黄小异)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