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博物馆:历史、现实与远方的交汇

    作者:陈华文 刘妍慧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0日 16版)
    《博物馆12讲》 姚安 著 科学出版社

        【光明书话】

     

        这些年来,很多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建设体育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博物馆等,为城市增添新的文化活力。客观上讲,这对增强人们的综合知识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也要看到,在公共性的文化机构中,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审美艺术特色。修建博物馆和如何欣赏各种藏品,不得不说是一门大学问。《博物馆12讲》这本书,对古今中外博物馆进行立体式的“画像”,同时对于当前如何开展博物馆建设提出了建议。

     

     

        《博物馆12讲》一书的作者姚安是历史学博士、研究员,曾担任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出版的专著和承担的研究项目颇丰,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书中,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引领我们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何为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为目的。

     

        中国古籍中,并没有“博物馆”这个词,唯有“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博物馆一词源自希腊语的“缪斯”,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作为标志。阿什莫林博物馆,也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8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中国历史悠久,然而专门成立博物馆,才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晚清状元张謇,是私人创办博物馆的中国第一人。他虽为状元,但对仕途并无兴趣,而是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同时,张謇也致力于教育,开办师范学校,商业、医学等专业学校。他强调学生应到自然中去学习。为了便于师生“观摩研究”,张謇决定筹办一所博物馆。1905年1月,“南通博物苑”破土动工。从那一天起,中国的博物馆开始了百年之旅。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非故宫博物院莫属,这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华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与修建,彰显着艺术审美的品味。例如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的作品。为了留住“乡愁”,该博物馆外墙上,使用了大量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有的墙面是倾斜的,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这座博物馆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再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其设计出自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该建筑在形式上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用现代几何形亭台楼阁形成空间序列,造成一种室外庭院空间的感觉。采用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谐适度设计原则,把中国人传统的含蓄心境与周边环境相契合,成为一座既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庭院式园林建筑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并且这个数字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并不少,然而,与发达国家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尚有很大距离。博物馆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教类、民俗类等不同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对于公众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普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博物馆12讲》,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公众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博物馆资源,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在藏品实物面前观摩,可以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学习效果;其次是博物馆作为文教机构,要加强自身馆藏的建设,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博普及活动,充分调动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最后是博物馆的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引起年轻群体的兴趣。无论什么人,只要身处博物馆,心灵顿时能够安静下来,不自觉想到了诗和远方。

     

        (作者:陈华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妍慧,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新媒体科科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