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2日 星期一

    “游牧”检察官的民情日记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潘志荣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见习记者 安胜蓝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2日 02版)
    潘志荣(中)与干警一起深入牧区为牧民普法。新华社发(高顺华摄)

        【十九大代表风采】

     

        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业务监督管理部部长、一级检察官潘志荣更加忙碌了。白天,调研农牧区,收集民情。晚上,认真记民情日记。潘志荣说,党的十九大前,要整理出几份调查报告,就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依法治国和边境地区脱贫攻坚提出建议和意见。

     

        潘志荣在达茂旗草原上与诞生在这里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样出名。从2011年任基层检察室主任起,潘志荣就开始了“游牧”办公,全旗近七成的牧点他都去过,每年有200多天都“泡”在农牧区。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撰写10万多字的民情日记。他是汉族,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蒙古族群众说他是“听得懂的法律”。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等荣誉称号。

     

        潘志荣说:“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再加上许多农牧民法治意识不强,如果像在内地那样在办公室里等案件,一年也等不上几件。所以必须主动出击,通过巡回走访,跟农牧民广交朋友,才能更多了解和发现群众所急、所需、所想。”

     

        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中,潘志荣总结出“会、懂、信、实”牧区工作四字诀,即“会蒙语、懂民俗、守诚信、干实事”。从检30年来,潘志荣认真履行检察职责,严格把好司法公正最后一道防线,办理各类案件610余件,无一错案。

     

        由于潘志荣常年下乡,老百姓有什么困难都要和他反映,他成了“民情”情报员。今年夏天,达茂旗遭遇严重大旱。潘志荣在满都拉镇走访时了解到巴音哈少嘎查阿迪亚的几百头牲畜饮水困难,就连人喝的水也成了问题。潘志荣当天连忙赶到旗里,协调水务局技术人员到阿迪亚家做了现场勘探,找到了合适的水源,并积极帮助协调专项资金。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为阿迪亚家打出了近200米的深水井。

     

        为方便服务农牧民群众,潘志荣专门制作发放了5000多张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始终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的承诺,被群众称为“一叫通”。他每年接到农牧民诉求电话近200次,次次有答复。他心里时刻记挂着群众,手机里保存着300多个乡亲的电话,经常通话问候他们,唠唠家常。从2013年开始,潘志荣将走访牧民的情况记录在民情日记上。

     

        潘志荣帮助过的人很多,遍布达茂旗每个角落,因为他知道为农牧民群众解决最基本的生活生产难题是他的责任,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多年来,潘志荣以个人名义为农牧民担保的贷款就有20多万元,自己掏腰包资助农牧民群众近5万元。

     

        潘志荣下基层巡访、办案都是自带伙食,即使在农牧民朋友家里吃顿饭,他也坚持按标准付餐费,时刻维护检察官的良好形象。潘志荣坚定地表示:“我不能辱没了共产党员的名声!”

     

        (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见习记者 安胜蓝)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