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清风明月最关情

    作者:杭侃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16版)
    元·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 资料图片
    大同出土的元广寒宫瓷枕 资料图片

        【赏物品古】 

     

        ●元·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

     

        ●出土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

     

        ●器物年代:元(1271―1368)

     

        ●保存地点:首都博物馆

     

        “谩把桌儿抬,轻揭香炉盖,一炷心香诉怨怀,且自对月深深拜”。这是元代杂剧《拜月亭》里描绘王瑞兰对着月亮祈求能与丈夫“再睹得同欢同悦”的场景。元代统治者同样重视中秋节。元朝实行元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元大都(在今北京)的两都巡幸制度,中秋时节,皇帝在上都,与上都宫城北城墙相连的穆清阁“连延数百间”,皇帝“每于中秋于此阁燕赏乐,如环珮隐隐在九霄之上,着意听之,杳不可得,是为天下第一胜景”。这个时候“家无虚丁,巷无浪辈”的大都城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准备迎接皇帝返回大都,“北城南城外多人,咸望圣驾回日近,买卖资羡,例有喜色”,“市中设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奈子、红果子、松子、榛子诸般时果发卖”。仲秋是收获的季节,所以老北京人又把中秋节直白地称作“果子节”。

     

        在中秋赏月的活动中,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着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殿,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广寒宫。1972年,元大都考古队公布了一件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出土的薄螺钿漆盘残片,这件盘口径应在37厘米左右,出土碎片中尚有妇女头像及“广”字残匾,因此学者们认为它所表现的是广寒宫。螺钿漆器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在宋代之前,嵌片都比较厚。文献中宋代已经出现薄螺钿漆器,但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则以这件广寒宫图漆器残片为最早。明代著名漆工黄成撰写的《髹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一本古代漆器工艺专著)里认为螺钿漆器应该“百般文图,点、抹、勾、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方妙。又分截壳色,随彩儿施缀者,光华可赏”。对照广寒宫漆器残片,可以看到元代薄螺钿的制作已臻化境。

     

        盘心使用厚0.5毫米的螺钿嵌片,并且闪现出红、绿、蓝、白、紫等多种色彩,就是在这样的薄片上,还刻画了建筑、云气、丹桂、梧桐等细部,工匠制器时每一丝精微笃定的神情,数百年后都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至于这件器物制作的地点,可能就在元大都。元代大文学家揭傒斯在《赠髹者黄生》中,描绘了另一位黄姓漆工凭借自己精湛的工艺,在大都城游走豪门,“黄氏擅良工,出入三十年。驰誉必名流,迎致皆上官”,他所制作的螺钿漆器“黄金间毫发,文螺错斓斑”。尚刚先生认为“虽然不必说残盘当年必出自黄生之手,但指其作者为黄生一派,显然不成问题”。

     

        广寒宫的故事据说与唐玄宗有关。唐玄宗曾梦与道士游月宫,“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不久看到一处巍峨的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元代《广寒宫图》,就用界画的形式,细致地表现了这一清寒寂静的宫阙。元代另一件表现广寒宫题材的文物是1973年在大同城西施工时发现的青白釉广寒宫瓷枕,枕体四面是四组宫殿建筑,建筑内部有神话故事雕塑,其中正面塑嫦娥揽镜自顾,阶前的玉兔正在执杵捣药,月宫内及台阶下各有两名侍者。

     

        上述几件广寒宫题材的文物都是元代作品,这种现象也许并非偶然。元朝统治者还在大都宫城西面的太液池琼华岛上修建广寒殿,殿中十二根云龙柱都涂有黄金。广寒殿坐落在大都城的最高处,坐在殿上可以远眺西山、近瞰通衢。金、元的统治者都来自北方,广寒殿的建造和元代对广寒宫的艺术表现,可能与北方民族对于凉爽气候和秋天的格外喜好有关。秋天虽然是收获的季节,但汉族人的心理较之北方民族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叹,多愁善感的汉民族对广寒宫更多的感触应如苏轼笔下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广寒宫本是天上的,这个名称也应属于仙界,中原的帝王并不会把主要的宫殿建成广寒殿。而广寒宫题材的文物在元代多有发现,应该与元朝统治者对广寒殿的重视有关。

     

        境由心造。对物、对人,总都是于精微处见精神。

     

        (作者:杭侃,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本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一物”活动提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