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的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的现场,似乎连空气都是甘甜而梦幻的。音乐声起,大人和孩子们便一道沉浸于纯净的童谣歌声里。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关系着未来生活的品格,他们的成长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颁奖现场,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的致辞赢得掌声无数,也开启了典礼的大幕。
钱小芊说,少年儿童最初读到的书籍,最早接触到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会陪伴他们成长,参与塑造他们的一生,所以儿童文学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它既是对孩子们的语言启蒙、文学启蒙,也是对孩子们的人格启蒙”。
种子发芽,盛开为花,需要力量。野兽奔跑,需要力量。云涌风起,需要力量。
——《一千朵跳跃的花蕾》作者周静获奖感言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在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悠扬的合唱声中,现场主持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宣布颁奖开始。历经4个多月的评选过程,五轮投票,18部获奖作品最终从464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最先颁发的是“童话奖”。
“人们振作起自我更新的力量,使世界回归美好,重获魔力与秩序”“讲述友爱、真诚、勇敢和信任”“展现信念、勇气和希望”……由评委会副主任方卫平揭晓的颁奖词中,诸如此类的语句比比皆是。
这是童话的瑰丽世界里饱含的爱的力量。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的作者郭姜燕是这次获奖者中的“新人”。少有人知道,8月4日收到获奖消息的那天,也是她的丈夫突发疾病去世的第十天。生命的巨大变故险些摧垮了她,而孩子和文学给了她坚定的勇气。
“那时候,只有在每天可以写作的短短一个小时里,我才会暂时忘却悲伤。”在典礼现场,郭姜燕代表获奖作家致答词,几度哽咽,“儿童文学已和我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只要一息尚存,我会永远写下去。”
文学关乎精神的成长,儿童文学则更关乎教育与人格的完善。在随后颁奖的小说、散文类作品中,麦子的《大熊的女儿》、殷健灵的《爱——外婆和我》、彭学军的《浮桥边的汤木》等作品也因为爱的充盈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爱的教育’,它不仅是抒发亲情,更是在亲情中提炼和确证使生命丰沛、完善的道路。”为殷健灵的散文《爱——外婆和我》所做的这篇授奖词,或许也适用于一切优秀的催人奋进予人力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当一个小女孩走在路上,她总是一只脚踏在现实世界,一只脚踏在童话世界里。
——《小女孩的名字》作者吕丽娜获奖感言
孩子的世界总是梦幻而迷人的,或像董宏猷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那样,深深扎根于中国生活的丰饶土壤;或像王立春的儿童诗《梦的门》那样,以隐秘的想象锤炼出玲珑剔透的童心。
儿童文学也是如此,就像幕间的合唱曲《大鱼》所写的,“在梦境的缝隙里游过”,却“生来就属于天际”。
获奖者王立春在代表诗歌和幼儿文学获奖者上台致辞时,内心激动万分,甚至不知如何开口。在提前准备好的获奖感言里,她却充满诗情地写道:“每一个孩子都带着‘神谕’似的想象和智慧来到人间,他们说着神奇的话,他们做着神奇的事……打开这扇梦的门,能窥见一场孩子的梦,一场诗的梦,我希望那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当梦想之光照进现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舒辉波的报告文学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也许是对此最真切的写照。这本书记录了十年前曾被照亮也照亮作者生命的孩子们,在舒辉波心中,这“成了一粒有生命的种子”。
舒辉波说,这年暑假,他还参与发起了一个不同于惯常支教的项目,由大学生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数年内保持联系,共同成长。
事实上,不少获奖作品都带着现实的温度。比如张炜的《寻找鱼王》将真实的故事连缀起来,在复杂精心的现实中寻找生命之初的力量,而萧萍的《沐阳上学记:我就是喜欢唱反调》则以实验性的文体,“构成了当下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与家庭教育的多声部合奏”。而在切入现实之际,作品的文字却充满天真和无畏——这份质朴的童心,恰有成人所不及的强大力量,也让“负重的人间生出温暖而轻盈的翅膀”。
时间和梦被找回,分裂的世界被重新连接起来。暖流涌动,意味深长。
——郭姜燕《布罗镇的邮递员》授奖词
儿童文学是轻盈的,然而却不轻浮。许多获奖作品甚至在对时间的探索中,在从历史到未来的逡巡中,找到了所赖以扎根的深厚土壤。
“张之路的《吉祥时光》,回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斑斓童年,从记忆之河中采撷彩色石子,深具北京风韵和中国情怀。”在宣读授奖辞时,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动情地说。类似的还有以20世纪30年代抗战史为背景的史雷的《将军胡同》,彭学军的《浮桥边的汤木》也将故事架构在千年古城的城墙根下。
在张之路看来,历史和文学密不可分。“历史是石头,文学就是石头的纹理;历史是河流,文学就是河流上的风帆;历史是天空,文学就是天空飞翔的老鹰和云彩……”
有人回首往事,就有人眺望未来。近年来大放异彩的科幻文学,同样在评奖中表现不凡。王林柏的《拯救天才》和赵华的《大漠寻星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所代表的未来,“不仅向着科学技术敞开”,更“向着瑰丽的想象和人的无限可能性敞开”。
“当一个人意识到世界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时,就会心存敬畏,而有敬畏心的人不会去伤害其他生命,也不会去伤害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赵华说。
夜晚璀璨而短暂。代表三年一度的中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的18部获奖作品,依次闪耀过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厅堂,也感染了现场所有父母与孩子。“那种经受得住最老到的阅读挑剔的‘复杂’之中的单纯精神,‘沉重’之下的欢乐意志,或许就是童年奉献给我们的文学和生活世界的珍贵礼物。”方卫平说。
(本报记者 鲁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