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农民+”做出世界最大莼菜产业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依靠科技助农脱贫增收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谭华祥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02版)

        9月初的重庆,气温仍在30℃上下。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莼菜田里的水却早就变得凉飕飕了。9月7日,当种植专家卢涛按约定时间赶到万胜坝村莫家坳组的莼菜田边时,村民马培祥早已等候在那里了。马培祥家今年新种的莼菜都有点发黄,这让一家人焦急万分。

     

        卢涛脱掉胶鞋,卷起裤腿,走到没过膝盖的莼菜田中间,拔起一株发黄的莼菜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说:“你们新开的莼菜田,土壤还没有完全柔化,莼菜有点发黄是正常的,明年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马培祥听后高兴地笑了:“找到了原因,我才算真正放下心来。”

     

        位于三峡库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莼菜产业是石柱县脱贫攻坚过程中重点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之一。莼菜富含酸性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组胺和微量元素,具有药食两用功效,但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是非常珍贵的野生水生蔬菜,素有“水中人参、植物胎盘”的美称。

     

        石柱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优良的环境,成为莼菜的适产区之一。全县目前已发展莼菜田1.3万亩,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莼菜生产区。但因品种老化退化、病虫草害防治难度大、精深加工投入不足等因素,过去几年莼菜的品质和亩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产业面临发展瓶颈。

     

        为扭转莼菜产业的发展困境,石柱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农民提问题、专家对口解决的“农民+”科技助农新思路,莼农遇到什么问题,就找专业对口、技术过硬的专家教授解决。当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尝试研发莼菜系列产品的同时,也向莼菜基地派驻了许多像卢涛这样的种植专家。

     

        “小卢这样的田间专家,我们万胜坝有20多个。”万胜坝村莫家坳组莼农陈代斌说,她家原来有6亩多梯田,因为产量不高撂荒了多年,几年前在专家指导下改成了莼菜田,每年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莼菜很娇贵,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但是,莼菜田是野草最喜欢的地方。怎么清除杂草呢?石柱莼菜专家大院“坐堂庄稼医生”、西南大学教授于杰请来好几个教授搞“田间会诊”,终于研究出了莼田养鱼的“妙招”:每亩莼菜田放养10~15条体重1斤左右的草鱼,不投放饵料,让鱼吃莼田杂草。草鱼成了莼菜田的“义务除草工”和“生态施肥工”,莼菜田的杂草少了,莼菜生长旺盛,果胶含量也越来越高。

     

        “农民+”的科技助农新模式,通过莼农“点菜”政府“配菜”、莼农出题专家解题的方式,让农业科技服务真正做到“点对点”服务。一度处境艰难的石柱莼菜,借助科技的翅膀再度飞了起来:石柱莼菜产业每年的综合产值已达4亿元,年创汇约400万美元。依靠强大科研团队支撑的潘婆婆公司,也拥有了包括莼菜育种育苗、莼菜饮料、莼菜加工机械等在内的63项国家专利。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谭华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