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地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文脉的传承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广东顺德人独特的脾性和生活习惯。建筑、艺术、服饰、风俗、美食,每一个都是人们深爱这里的理由,而要了解、探究和剖析这些城市文化的要素,民俗画应该是最佳途径之一。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巨变,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河流、田野、山坡和童年玩伴的欢笑,许多都只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顺德留给人们的记忆是什么呢?是水,河流纵横、蜿蜒不绝;是曲,南国红豆、粤韵悠扬;是屋,青砖绿瓦、屹然矗立;也是民,敢为人先、勤劳质朴。一滴水融入山涧,变成了美丽的风景;一滴墨溶入水中,铸成了千年的文脉。
刘发良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这位头发花白、年逾六旬的民俗画家自小热爱画画,尤其痴迷于连环画。从顺德美术社到顺德电影公司,最后成为一名广告人,一生与画结缘的他,年轻时接触最多的是水粉画、海报。出于商业目的的绘画讲求速度,但却顾不上精雕细琢,更难谈得上艺术构想,反而是退休后,刘发良才终于有时间潜心于自己喜欢的民俗画创作。
一页页翻看刘发良的画作,一个鲜活的、充满人情的顺德立体地展现在眼前,从历史名人到名胜美景,从民俗文化到美食娱乐,全部涵盖其中。在画作里,观者可以见到大良嘣砂、金榜牛乳、伦教糕等顺德名小吃,见到香云纱、广绣等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见到李小龙、千里驹、黄仕俊等历史名人,还能见到顺峰山公园、西山庙等顺德新十景,以及私伙局、八音锣鼓柜、说唱龙舟等顺德民俗……甚至如勒流晒渔场这样的已经消失的顺德民俗场景也在画卷中复活了。
刘发良的顺德风俗画以白描为主。线是造型的基础,舍弃了色块的表现方式,仅仅用线来塑造体积是白描的难点。线的粗和细、流畅和停顿都是决定画面生动与否的关键。创作过程既要克服“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的窘境,又要力求达到粗中有细、由俗入雅和举重若轻的境界。
“我创作白描顺德民俗画的初衷有三个,一是我熟悉、擅长白描,也喜欢这种直截了当的艺术语言;二是想记录和描绘的顺德民俗太多,还有很多快被人们遗忘的民俗来不及画,而白描创作所需时间较短,我便可以更快地完善顺德民俗画系列作品;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创作民间民俗风情的作品,不仅有艺术价值,更有历史价值,过去很少有画家结合顺德本土特色开展创作,我想画别人没画过的题材,为社会留下一点东西。”刘发良的民俗画注重情感的独特表达,以简约寄寓丰繁,许多作品只用纯粹的黑色、白色呈现那些即将消逝或是已经消逝的场景。
试看作品《八音锣鼓柜》,画中人物动态各异,作者着力描绘了前景队伍中人物与道具的细节,而虚化了远景,突出了重点,上下角落的留白处理使本来繁复、拥挤的画面变得透气,富有节奏。作品《凤岭朝辉》呈现了近、中、远三个景别,描绘了人们祈福的场景。画家以较粗的线条描绘近景中的树和人物,以较细线条塑造中景的建筑,相较近景和中景中较为肯定和笔直的线条,远景的线条更为随意,加之画面上方雾气烟云的衬托,观者的视线便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畅想更加高远的画外世界。以淡墨设色的作品《赛龙舟》则在场景气氛的营造上下足了功夫,飘动的彩带、龙舟划出的水波、围观的人群都烘托出比赛的激烈,喧天的锣鼓和运动员的振臂呐喊仿佛穿透画纸扑面而来。
赏析民俗画作品如沐春风,一幅民俗画就是一本史诗,它记载着故乡的沧桑变化,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人文积淀。无论任何艺术形式,其神妙工致之处,都很难用语言说出。民俗画也是如此,品味它需要的不仅是对笔墨线条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一幅民俗画之所以动人,也正是缘于画家与观者因热爱家乡所建立的那份通感。
(作者:陈在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