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让科研成果彰显“不可替代”特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国家急需开展科学研究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本报通讯员 吴秦炫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06版)

        每一个到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听过学校情况介绍的客人,都会对两个频繁出现的词语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最早”和“第一”:“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等专业的高校之一。”“曾研制了新中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等。”现在,西电进一步强化了使命意识,坚持“强军拓民”,立足国家急需开展科学研究,以输出不可替代成果提升学校“话语权”。

     

        每当卫星、航天飞船等空间飞行器,高速返回至地球上空80公里到35公里的这层大气时,飞行器外壳因为空气摩擦,将产生高达2000摄氏度的温度,高温足以使空气电离而导电,这层包裹于飞行器表面的电离气体被称作“等离子鞘”,它会切断飞行器与外部的通信联系,产生所谓的“黑障”现象。

     

        面对黑障通信这个困扰全球航天界几十年的大难题,在中国科学院包为民院士带领下,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小平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并建造了“动态等离子鞘套模拟系统”,在国内首次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电子密度连续可控、大尺度、长时间持续的等离子鞘套模拟,并成功进行了地面“黑障”的连续再现,直接应用于某重大型号的地面测试任务。

     

        为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研究问题,学校在2013年成立了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这个学院牵头申报的“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成功获批,这一科学仪器的研制有望对最终解决“黑障”难题、实现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全程测控与可靠探测、拓展等离子体电磁物理学前沿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因为保密需要,对于雷达这个西电实力最强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外界或内部新闻报道在提及时往往惜墨如金。西电是新中国最早创办雷达工程专业的院校。在被称为雷达“裁判长”的保铮院士带领下,西电聚集着超过30位拥有长江、杰青、青拔、优青等国字号人才称号和教授职称的高层次团队,他们清一色从事雷达技术研究,尤其是被称为雷达“大脑”的信号处理机,默默创造着新的“第一”:多个研究方向上发表论文数目在国际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研制了第一部对空目标分类雷达;研制了第一部外辐射源雷达……

     

        西电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出发点,在密码和网络安全研究领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急需,致力于捍卫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并且成就斐然:

     

        肖国镇教授的“肖-Massey定理”已成为密码学研究基本工具,学校与华为合作提出了我国首个无线网络安全的ITU标准,自主研发我国第一个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国际标准WAPI。长江学者李建东教授大规模无线局域网自主接入方法被纳入国际通信标准。长江学者马建峰教授“秦盾”数据库系统一举斩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大赛金奖和最佳商业投资价值奖。杰青盛敏教授带领的团队其超高密度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密码专家胡予濮教授颠覆性地攻破国际里程碑式的密码方案GGH映射……

     

        西电人紧盯国家急需开展科学研究的做法,最终体现为一流建设的“西电方案”。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彰显成果的“不可替代”特色。“我们就是要举全校之力,支持能够产生不可替代成果的项目。”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在2017年下半年开学初工作会议上,反复7次强调了“不可替代”。“西电这样的高校,就是要通过产生不可替代的成果,彰显不可替代的特色,提升话语权。”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本报通讯员 吴秦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